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對於地緣關係素以江浙爲核心的蔣介石來說,上海既是其財政資源的汲取基地,也是其政治外交的操作平臺。1930年代,上海作爲工業、金融中心及英、美等國在華利益的核心所在,成爲國民政府統治和國際影響舉足輕重的敏感地方。從地理形勢和軍事價值上看,上海又是溯長江進入華中腹地的樞紐和首都南京的門戶,寧滬地區構成當時的京畿重地,在戰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民國時期的上海繁華市區

“一·二八”抗日烽火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張學良下令所部“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一夜之間導致東北許多地方淪陷。消息傳到南昌,正在督師“剿共”的蔣介石主張“先提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國,以求公理之戰勝”。22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熊式輝電詢:“淞滬爲通商巨埠,日艦駐泊甚多,交涉萬一不能迅速解決,日方擴大行動,對我要塞兵工廠及重要各機關施行威脅或襲擊時,我陸海軍究採取何行動?”蔣介石回覆:“應正當防範,如日軍越規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國民黨內部正因約法之爭處於分裂狀態,支持胡漢民的一派在廣州另立了一個國民政府。國難臨頭,南京率先做出善意舉動,發表寧粵雙方均可接受的陳銘樞爲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淞滬警備司令,同意前身爲粵軍的第19路軍從江西調駐上海周邊。

12月15日,蔣介石滿足粵方強硬要求,正式通電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陸海空軍總司令各職。不久,日本爲了掩護製造“滿洲國”,頻頻在上海挑起事端,幾無寧日。新近上臺的孫科政府窮於應付,甚至連軍餉都不能按時發放。蔣介石表示“願以在野之身,盡個人之責”,他與政敵汪精衛達成一致,在對日問題上,需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國民政府第19路軍官兵

1932年1月中旬,上海特務機關在關東軍的指使下,製造了日本蓮宗和尚與三友實業社毛巾廠工人衝突事件,隨後借題發揮,煽動激進僑民在四川北路一帶引發騷亂。日本海軍乘機調集多艘軍艦至上海,海軍陸戰隊員人數也從平常的六七百名成倍增加。

蔣介石、汪精衛出於“保全上海”的目的,派人遊說上海地方在對日交涉中“避免衝突”。南京政府亦有此打算,派憲兵一團即刻開赴上海閘北一帶,在第19路軍與日軍之間形成緩衝地帶。2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下令取消各界抗日會,市長吳鐵城旋即又答覆日方,願意給予死傷的日本僧侶“酌情撫卹”。28日深夜,日軍毫不理會中方的讓步,悍然向閘北的中國軍隊發起了進攻,第19路軍、憲兵第6團激於民族義憤,毅然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參加淞滬抗戰的國民政府憲兵部隊

國民黨中政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遷都河南洛陽和改組軍事委員會,任命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等爲軍事委員會委員。30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電》,聲言“抱寧爲玉碎毋爲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視信義之暴日相周旋”。 2月14日,軍政部正式頒發命令,以第87、第88師等嫡系部隊組成第5軍,由中央軍校教育長張治中擔任軍長,增援淞滬抗日戰場。鑑於作戰傷亡,蔣介石指定第21、第47、第80師和河南保安處,各自挑選現役官兵500人,增補第19路軍,並要他們另外代募新兵5000人。

淞滬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士氣高昂,寸土必爭,發揚了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令人可敬可佩!最先爭奪的閘北地區,雙方逐屋進行巷戰,主要陣地始終在守軍手中。日軍海、陸、空協同猛攻吳淞要塞,守軍前後堅持20餘日,直至炮臺全毀,最後時刻奉命撤退。日軍第9師團第7聯隊第2大隊從江灣北面進攻嚴家橋,結果大部被殲,大隊長空閒升還乖乖做了俘虜。

堅守廟行鎮的第88師第264旅正、副旅長負傷,日軍混成第24旅團一部乘機突入,蔣光鼐、張治中迅速調兵反擊,打了一個小勝仗。激戰月餘,第19路傷亡8750人,第5軍傷亡5300餘人,迫使日軍幾度“添油式”增加進攻兵力,更換作戰指揮官。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挑起事端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停戰協定背後的軍事準備

上海是遠東第一大都市,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駐滬英美領事第一時間出面調停。蔣介石覺得“滬事以19路軍保持十餘日來之勝利,能趁此收手,避免再與決戰爲主”,也未嘗不可,但前提條件是“日本確無侵佔閘北之企圖,停戰條件須雙方各自撤退到相當地點,中國軍隊退出地方由中國警察維持”。日方代表不置可否,藉口要向東京請示後再做答覆,實際上緩兵之計,等到部署完畢,果然提出一連串令人無法接受的條件。

3月初,日軍登陸七丫口,佔領守軍側後方瀏河,中國軍隊被迫全線撤退。國聯大會決議,要求中日實行停戰,不過前線槍聲依然不斷,日軍多次進攻滬西,均被擊退。蔣介石制定了第二期抵抗作戰方案,他對路透社記者說,“中國願意和平解決爭端,如日軍實行攻擊,國軍決計力抗,其責任當在日方”。24日,中日雙方開始正式會談,彼此各以自己在滬軍事實力爲後盾,長時間討價還價。直到5月5日,中日雙方簽訂《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主要內容包括: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1930年代的上海外灘

日軍撤回公共租界,但可暫時駐紮於租界毗連地方。中國軍隊被禁止越過安亭鎮附近起,經望仙橋向西至長江邊的滸浦口之線。日軍撤退的佔領區,允許中國警察立即接管。

“ 協定”明顯有損中國主權,蔣介石在日記中暗下決心:“雪恥之方針更應確立迅行,毋忘也。”

針對上海市區不能駐軍一項,上海警備司令部成立保安總團,調北平警察大隊改爲保安第1團,原憲兵第6團改爲保安第2團,日夜訓練街市巷戰技能。保安團官兵頭戴英式鋼盔,使用的步槍、輕重機槍等武器與一般正規軍並無太大差別,等於是打“擦邊球”。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上海保安團官兵

“海上聞人”杜月笙也大力配合政府“雪恥”,他利用地方關係,選擇閘北一帶要點,租賃民房,在室內祕密澆築鋼筋水泥掩體,平時不落痕跡,戰時打開槍口就是。上海準軍事力量的舉動不免引來日人注意,有一天上午,保安第2團第2大隊擒獲兩名日軍間諜,從他們身上搜出日記本,裏面詳細記載了中興路錫金公所內保安部隊人數多少及重機槍幾挺等。

吳淞要塞被毀,長江口防務缺失,國民政府制訂要塞五年整備計劃,首先對江陰、江寧、鎮江等要塞進行整理,更換老舊火炮,以防日軍艦艇沿江進犯南京。軍事委員會結合地理形勢,劃分華東地區爲京滬、滬杭、南京三個防禦區,築起吳福線(吳縣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乍平嘉線(乍浦至平湖至嘉善)三道國防工事。當時除了調用軍隊外,上海陸根記、陶馥記等私營廠家也紛紛派出熟練工人蔘加。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吳淞要塞舊址

考慮到南京至杭州的鐵路軍運受到“協定”限制,國民政府鐵道部修築了蘇(州)嘉(興)鐵路,這條全長74公里的鐵路不僅有利於江浙一帶的經濟發展,更有助於國軍戰時調動的方便。崑山籍著名記者馮英子在《憶蘇嘉鐵路》一文中這樣寫道:“在蘇嘉鐵路建築的時候,我方就在它的路基下面,修了無數半永久性的軍事堡壘,堡壘與堡壘之間的射角,也經過認真設計,這些工事,交叉的射口一律向東。”

1936年2月,張治中奉命兼任京滬區的軍事負責長官,對外掛牌“中央軍校高級教官室”,實則祕密指導抗日準備工作。旋即移駐蘇州獅子林,後來因爲機構擴大再遷留園,更名爲“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

接受停戰,準備雪恥,蔣介石對付日本人的兩面手段都有哪些?

張治中

根據參謀本部擬訂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度作戰計劃》乙案,“國軍以復興民族、收復失地之目的,於開戰初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於規定同一時間內,將敵在我國以非法所強佔領各根據地之實力撲滅之”。於是,“野營辦事處”分批集合京滬線駐軍營長以上幹部,前往上海偵察地形,認識爾後的攻擊目標。

張柏亭時任第88師參謀長,他後來回憶說:“我是第二批,主要偵察範圍爲閘北地區寶山路、八字橋、江灣路一帶,特別對北四川路底,天通庵附近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四周,詳密反覆偵察。”

由此可見,南京國民政府利用全面抗戰爆發前的幾年時間,圍繞上海或明或暗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準備,應該說爲後來的“八·一三”淞滬會戰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郭汝瑰,黃玉章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餘子道著:《抵抗與妥協的兩重奏:“一·二八”淞滬抗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張治中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5、《上海抗日救亡運動資料選編》,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1985年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