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閩西八大幹之一的寧化田鼠幹(亦稱老鼠幹),是寧化著名的客家小喫。關於寧化老鼠乾的歷史已有數百年之久,但最初,喫老鼠並不是客家人的首創,而是古代嶺南“蠻獠”的發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道說道關於寧化老鼠乾的前半生。

在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前,這裏曾是閩越族的聚集地,而後又成爲包括畲族(即蠻獠)在內的土著民居住地。土著民畲族人有喫老鼠的習俗,但和客家老鼠乾的食用方法相差甚遠。

據考證,土著民用蜂蜜飼餵尚未開眼的幼鼠,然後生食,由於筷子一夾起,幼鼠唧唧叫喚,故而菜名爲“蜜唧”。

客家人進入寧化後,對土著居民的飲食習慣難以適應,但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吸納,融匯了當地土俗的一些成分,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一些新的習俗,食鼠便是其中之一。

客家人接受了食鼠的習慣,但改良了鼠的烹調方法,由土著民的生喫改爲熟喫。他們每逢秋季,就用各種工具捕捉田鼠或者山鼠。每天下午將捕鼠器安置好,次日清早收回。

然後,將捕捉的老鼠褪毛、開膛、去除內臟。再用米糠煙將老鼠燻成褐色,達到五六成干時,即疊成一把把用稻草束起,貯藏家用或上市出售。

改良後的老鼠食法受到民衆追捧,此後,面目猙獰的老鼠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特色美味。這種食法也延續至今,精心烹飪的老鼠幹成了客家人熱衷的下酒菜之一。

從寧化土著的生食到客家人的熟食,從人見人怕的老鼠到垂涎欲滴的特色菜,這是老鼠幹前半生的蛻變,也是客家人與寧化土著的文化交融,更是中原習俗與南方土著習俗相融合的歷史遺蹟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寧化客家民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