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为火锅而生的城市,重庆。有着漂亮的妹子,耿直的兄弟,一股由麻辣味所围绕的雾都到底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呢?就让镇三关老火锅来为你诉说!

清末民初,无毛肚不火锅。

重庆火锅早期叫“毛肚火锅”,更早的叫法是指小贩挑火炉担子而烫食的“水八块”。清末民初,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取其肉、骨、皮,内脏弃之不用,也称“水八块”。南纪门江边一带的水手、纤夫捡回“水八块”,在江边鹅卵石上架起铁锅,放入洗净的“水八块”,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几颗盐,且烫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这种廉价实惠的火锅深受码头下力人的喜爱,逐渐在街头饮食摊流行起来。挑夫们在担头置一泥炉,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卖劳力的朋友各自认定一格,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经济划算。

抗战时期,高凳矮桌埋头吃。

抗战初期,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就连一些冷饮店、咖啡馆、大餐厅也兼营起火锅业务来。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高档的陈设雅致。当时最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的“云龙园火锅店”和“述园火锅店”、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锅店”、五四路的“不醉无归火锅店”,还有在南岸海棠溪的“桥头火锅店”。

如今锅底14种,渐有小资情调

近年来,重庆的火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在制卤、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从1983年重庆火锅诞生了第一个鸳鸯锅到现在,火锅已经发展出7个类型14种锅底。2001年重庆火锅协会成立后,诞生了一批著名的老火锅品牌,重庆火锅运用加盟店的形式,形成了向全国的低成本快速扩张。有众人围食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重庆火锅多样化的发展,满足了更多市民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