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亿欧主办的「GIIS 2019中国家居家装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受邀发表主题为《场景动力:家居新物种的体验重构》的演讲,核心观点有:

1、5G+AI+IoT 构成全新生产力与思维方式——低时延、高带宽、智能互联、交互内容。

2、家居家装业从「连接效率」到「体验效率」进化的四个支点:API接口、交互体验、产业链效率、用户运营。

3、家居家装业「体验效率重构」的实质是数字化场景与更加颗粒度的反馈机制。

下为吴声演讲全文,有删改。

· 演讲 |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吴声

编辑 | 杜颖

今天我和各位分享的主题是——「场景动力:家居新物种的体验重构」。关于这个主题可能要先忽略一些关键词,比如「体验重构」——体验于我们到底是口头禅,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颗粒度?比如「家居新物种」——到底意味着长成TOP级的企业,还是变成以前不认识的样子?

原有功能的划分和定义在今天越来越失效,真正奏效的是能够「一人千面」地满足消费者、满足用户,满足当今的家庭随时随地被唤醒和激活的场景痛点。

我们能给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吗?但可以确定的是,核心是场景动力。

吴声在GIIS 2019中国家居家装产业创新峰会现场。图/亿欧

从2018年初到2019年初,很多人在讨论一个问题,基于智能音箱的数字助理需不需要视频化?如果需要,到底是简单增加一个触屏,还是需要一个全新的内容供给?

甚至很多人在问,基于智能家居、智能温控、智能安防,「可视化」应该是何种权重?我们在讨论场景时,并不仅是讨论一个巨大的正在引爆的产业,其实也是在讨论那些最微小的问题——在今天还有什么痛点没有被我们洞察,又有什么样的价值被我们忽略?

如果智能安防对可视化清晰程度的要求是自然而然——尤其像中国、日本这样的老龄化社会,那这个清晰程度怎么定义?它操作的无缝性、人性化、友好性又该如何定义?智能音箱一定不是智能时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应有之义,它应该渗透到更加底层的场景逻辑。

我们在讨论家居和家装时,关于视频精度的问题似乎长期没有被破解。但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开启「8K直播」,这背后的逻辑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场景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他们所呈现的是缓慢坚定的位移。

01

重新洞察家庭场景

Photo by John Tekeridis from Pexels

2015年我有一个朋友做「智能止鼾枕」,在当时来看,的确没有形成应用场景的适配性。2017年时我就问他,到底是什么让它没成为可以引爆的独立新品类?毕竟睡眠于我们是如此刚需、高频,几乎是生活意义最底层的全部。

包括智能止鼾枕、智能床垫……我们所理解的智能睡眠监测场景解决方案,是否匹配所谓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能否作为更加底层无意识的生活习惯?就像刷抖音和快手一样,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又是两小时。如此说来,似乎智能睡眠还不足以形成应有的便捷性、成瘾性和友好性。

但是当你去看过去三年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它的金沙馆里几乎每个展位都会有个标签,叫做Sleep by data或是Sleep for,其中就包括飞利浦、诺基亚、谷歌和苹果。当看到2018年以谷歌生命和苹果为代表的巨头大举并购、投资、注册各种数字睡眠专利时,是否想过这和在座的家居家装从业者有没有关系?

图/场景实验室

Bose为什么推出睡眠耳塞?这是它以前做Bose耳机完全相反的逻辑——不再是你主动听音乐,而是被动地接受它的歌单,得到放松。Bose睡眠耳塞是2019年春节期间号称「最佳馈赠数码单品」,于家庭场景来讲,这背后的逻辑恰恰是在于——关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关系,有很多的细分是值得被我们重新去定义和洞察的。

到目前为止,除日本卫浴品牌INAX外,「静音马桶」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马桶的虹吸技术本身就决定了,关于消音的成本和卫浴品牌高性价比之间的关系是没能被平衡的。而事实上,老年人家庭对于静音马桶的需求,已经成为远远超出「价格敏感性」的「价值敏感性」,因为老人的睡眠太浅。

2018年时有两个小红书的KOL在争论,家用静音电风扇到底是选五六千元戴森,还是七八百的智米?重点当然不是纯粹价格的PK。「静音电风扇」这个品类是什么时候再度复活的呢?是因为大量的宝妈、大量的亲子场景,他们有足够的「信任状」来形成连接、分享和人格代理。这就是为什么说是宝妈的推动成就了云集上市,现在宝妈人群的数量是700万。它的底层是我们基于数据量化自我的能力,已经足够实现条件、生态和氛围的成熟。

所以为什么说「智能止鼾枕」在2019年可能又是个风口?不仅仅是因为正确的事、正确的人,也不仅仅是正确的方式,很多时候还需要正确的Timing,需要生态。

02

如何接入智慧场景时代?

图/场景实验室

现在谈到5G,到底是离我们很近还是很远呢?当你谈到8K就会觉得它不会远。8K技术不仅是数据传输的革命,对内容生产而言更是全新的考验。如果基于智能家居的8K内容在安防场景被广泛适配,可能会再造一个海康威视。

问题在于我们的内容生产和产品解决方案,是不是从原来的「连接」到「内容生产和供给」,再到现在的「数据与场景融合」?我们正在进入「智慧场景时代」。

在5G+AI+IoT的智慧场景时代,很重要的一个观察是,它让原来粗糙模糊的场景成为镜像化颗粒度场景,以数据运维能力为引擎,从用户运营、体验优化、效率迭代等维度,重构基于赋能的个性化场景。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要义。

这样一个可以不断被赋能的个性化场景,正是今天家居家装从业者切入的方式。我们真的形成了基于个性化场景的赋能体系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回到底层认知上来讲,要去思考5G+AI+IoT构成全新生产力与思维方式,它的要素和要义同行业本身的Key Point,有没有真实具体地实现「低时延、高带宽、智能互联和交互内容」?

不仅是Bose推出睡眠耳塞,B&O还推出了全新的电视,甚至它的音箱本身就是墙体很重要的装饰。在这个过程里,B&O的雄心恰恰不是在可能红海化的智能音箱领域来一场血腥厮杀,它是家居家装行业的降维打击者,跨界打击者。

图/场景实验室

所有这些类似猫王原子唱机的场景,已经不再是我们理解的Bose、Beats 、Harman Kardon。它们可能定义的是,以一个最小的便携式场景去重新理解软硬件一体化的供给。在这种供给里面,譬如苏宁极物、网易严选、淘宝心选、京东京造,这些生活严选类电商背后有一样的逻辑——越来越成为原本认知的家居品类的芯片和价格杀手。

毫无疑问,我们在讨论新技术形态的家庭场景入口的时,是基于这些我们看不懂、不认识的东西。它们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连接效率,而是体验效率,是充满微小的、具体的、真实的、独特的场景颗粒度演进的新品类。

03

家居面临软硬件一体化竞争

思考家居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词是「API接口」。2018年苹果发布新款iPad Pro时,你会注意到传统的接口变成了Type-C接口。是强大如苹果要向安卓阵营妥协吗?不,是向更简洁、聚焦、统一的用户体验,和供应链的协作效率低头。

用户、供应链,它们史无前例基于效率的认知倒逼了苹果,使其要重新看待包括近期数码达人们对2019年秋季新款iPhone会不会改接口的争论,这也意味着庞大的产业链条中有多少代工企业都将重新规划自己的订单。为什么这些不为人知的企业都是「隐形冠军」?因为这是彻底协作的时代。

在充分社会化彻底协作的时代,家居家装产业天生分散,产能不足,表面上看产业在2019年规模会达到七千亿,然而它还在不断细分——用户是一个电视迷、瑜伽控、电音狂还是晒娃辣妈?喜欢香氛还是香薰,喜欢开放式厨房还是卫浴歌单?你要和Spotify、QQ音乐、网易云音乐来比拼,得更适合家庭主妇的个性,适合家庭场景。现在的竞争是系统性软硬件集成化的竞争。

Photo by ATBO from Pexels

关于家装是否低频的讨论,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它有两种属性,第一种称之为低频的极大标准化,这是NITORI在日本击败宜家的逻辑,但它是另外一个趋势;我们观念不断升级后,基于S2B2C、B2S2B2C和C2M形成的供应链、品牌、用户需求、达人反馈、KOL和社区,以及快速交付的柔性化,我把它称之为家居家装的高频时代。

数字化反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最新的流行趋势。别跟我讲禁欲系、北欧冷淡风,哪有什么日系美学和美式田园?只有me ,not we。

所以在定义个性化美学、个性化场景解决方案时,我们要去思考这个迭代的过程。要有一种标准化能力完成API接口,去接入小红书,去跟抖音打通。比如快手里就有合适的接口,它现在的电商合作平台是天猫,可能马上就有拼多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拿到流量红利?

图/场景实验室

在思考这些变化的时候,我们恰恰要说开放Home AI平台,其实不仅仅是为品牌,也在为更细分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一种算法的基础能力。家居业错失的是PC互联网红利,也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红利,难道还要错失万物互联的红利吗?

因为万物互联这个行业当仁不让,是IoT最丰富的场景,是传感器最重要的载体,没有什么比家居家装在今天以用户的价值为依归更会迎来春天。

我预测家居家装业在未来三年内的整体变化是惊人的指数级增长,因为它会整合智能设备、车联网,整合知识付费、内容创业。传统所谓的黑电白电怎么产生?一定是基于用户大量个性化数据、个性化风格、个性化场景所形成的最大公约数完成新品牌的塑造。

04

「电器」必须成为「数器」

图/场景实验室

我们会看到云米作为小米生态链在布局IoT、智能家居里重要的代理人地位,它大量的包括线下店在内的测试,其实已经主动地去实现场景化了。我看过云米的店面,很有意识地运用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定义了6个不同的场景,它已经具备了迭代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场景MVP。

更重要的在于,智能生活全场景不是哪个公司的专利,也不是某个电器的必须,所有电器都必须成为「网器」——我称之为「数器」,是数字化的器物,基于传感器、智能摄像头以及更加迷你的通信芯片所构建的介质。它是通信的中枢,是路由器。

所以小鹏汽车和云米的边界也是溶解的。包括海尔洗衣机为什么在日本被大量采信,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基于场景的数据化能力是引领性的,而中国家庭场景的复杂性又提供了更好的模式运营闭环。

如果酷家乐真正做到完整适配90%中国房屋的房型,便是非常厉害的事情,这些房型都能够被云设计平台和家装开放平台广泛用作建模,那么增进中国家庭的福祉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更近一些。

图/场景实验室

而类似「海尔智慧家庭」所定义的个性化智慧家庭服务,就不再是我们原想的概念和口头禅了,有操作系统、颗粒度,场景被不断数字化后抽象的一种算法完成建模,基于数据的采集和挖掘再反哺给家庭,这个时候API接口就会成为非常真实的商业机会,我们在其中可能扮演智慧的协议角色、智慧的通信角色,抑或是智慧的内容角色、智慧的IP的MCN角色。

05

家居体验效率重构

图/场景实验室

家居家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丰富、更多维、更深入,所以值得思考的是,产业链效率能不能支撑这种颗粒度的变化?数字化驱动的全产业链协同能不能为营销服务、技术整合和供应链弹性化提供有效的匹配解决方案?

我去年参加红星美凯龙智慧营销服务平台的发布会,当时他们的想法是,「如果不能把营销能力开放赋能给入驻的平台、家居建材合作伙伴,那我们的价值就是赚钱而不值钱。」

我觉得这个判断很好。无独有偶,最近在月星集团的会议上,他们也表示「生活不应该设限」,应该重新升级整个品牌的愿景。因为场景越来越难以被单一定义了。

家居家装领域这样丰富巨大的认知变化,能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链效率呢?这个产业长期以来的痛点是资源极大的离散,地域性极强的「各领风骚」。可是消费者根本不关注地域龙头之差别,就是要Instagram这一种,或者小红书的那一种。

如果简单认为某个门店有流量,那是我们高估了门店还是低估了用户?门店有流量是因有场景,如果要继续有流量就要对场景持续刷新,要有更好的坪效,就必须对内容转化有更加闭环完整、简洁高效的价值交付。也就是说产业链效率在今天不再是哪一家平台、公司的专属,它已经成为了行业操作系统。

我们在谈论的是一种新的算法,是场景分发。用户价值也必然要基于场景数据持续反馈关系的运营,并以社群价值反哺新的场景。场景未有穷期,场景持续迭代,场景始终在我们的理解过程中。

图/场景实验室

就像小米有品一样,它变成平台了,「因为米粉所以小米」,米粉还是米黑都不重要,最担心的是他从你身边掠过,漠不关心、不记得你的样子。珍惜爱你和恨你的人,只有路转粉和黑转粉才是最有价值的ARPU值。

内容也是如此,体验效率重构的实质是数字化场景与更加颗粒度的反馈机制。我曾经问一个研究老字号的朋友,老字号会不会在这个时代成为真正意义的超级IP?答复是激动人心的,在他访谈了越来越多老字号之后发现,它们都具备我们讲的潮流属性,所谓国潮。

老干妈登上纽约时装周,大白兔还可以做唇膏,原来太阳底下无新事,所以我们忘记去预测新物种吧。与其预测,不如进化,期待与用户价值共成长,与中国家居家装行业、与亿欧所影响的超级用户们共成长。

「场景白皮书👇」

©️转载本文请在文末留言获得授权。

你也在看吴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