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雷鋒”助人爲樂,“洋醫生”給孩子看病,有的成爲高校外教,有的是中國媒體的外籍僱員……在中國,有這樣一羣留學生,他們積極融入當地生活,奮鬥中收穫真情,也更加喜愛中國文化。他們說,在穩定、和平、發展的中國,自己能充分實現人生價值

巴基斯坦醫生比拉爾·海帝——

“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真幸福”

本報記者 張丹華

比拉爾·海帝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80後,現在陝西省神木市醫院當兒科醫生。從2007年在西安交通大學讀書到現在,他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1年。

2018年3月,比拉爾·海帝(左)與同事探討病人病情。 神木市醫院供圖

“好多人問我爲什麼要來中國?在我很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就一直告訴我們巴基斯坦和中國關係友好。”海帝喜歡把在巴基斯坦廣泛流傳的這句話掛在嘴邊:巴中友誼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鋼硬。

海帝小時候得過嚴重的肺炎,兒科醫生用高超的醫術挽救了他的生命,所以媽媽希望他長大之後做一名兒科醫生。在巴基斯坦取得學士學位後,海帝拿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獎學金,並申請到西安交通大學碩博連讀。2014年博士畢業後,海帝應聘進入神木市醫院工作。

“這座城市乾淨漂亮,空氣沒有污染,生活舒適安寧。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真是幸福的事情。”海帝說,不遠萬里來到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城裏當“洋醫生”,自己一點都不後悔。“神木市醫院的醫療設備非常先進。如果醫生們需要購買新的檢查設備,只要向領導彙報一下,很快這個設備就可以落實到位。同事們對待病人也十分熱情友好,工作認真負責。”海帝說。

海帝負責給普通兒科和新生兒科查房並制訂治療計劃。每天早上,他穿上乾淨的白大褂,帶着聽診器到病人房間裏逐個詢問小患者的病情。陝西北部鄉音較重,經過長時間耳濡目染,海帝竟也能聽懂。

“我們曾經搶救過一個新生兒,寶寶出生時體重只有750克,體質非常虛弱,我們進行了認真治療和護理。寶寶住院50多天,出院時體重已經升到2000克。現在孩子都3歲多了,非常健康。”海帝臉上洋溢着幸福和滿足。

在海帝的努力下,神木市醫院發表了18篇國際論文,是陝北地區唯一發表了10篇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的醫院。據介紹,神木市醫院建立了抗菌藥物評分表制度。醫院每接收一位病人,就要爲這位病人制作一張評分表,根據評分表上的指標評定是否需要抗菌藥物,以避免抗菌藥物的濫用,最大限度抵制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和副作用。“這是我們一次成功的嘗試,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其它醫院在這方面進行過實踐研究。今年,我們醫院計劃就此發表SCI論文,一旦獲得成功,其它醫院也都可以根據我們的評分表開展工作。”

在海帝眼中,“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座橋,連接起各國的經濟、文化、語言和習俗,“中國歡迎外國學生、外國人才,我們來到中國,可以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安全的居住環境,讓我們留學生沒有生活壓力,可以專注在工作和學習上。圖書館裏資料齊全,也能滿足各種專業的學習需要”。

海帝說:“很多國家都在仔細觀察和研究中國,想了解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是如何實現穩定、和平發展的。中國是世界的期待與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