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文獻記載,中國是較早將火藥用於軍事的,也較早發明了管狀火器,譬如什麼突火槍之類。不過,真正意義的近代火槍還是歐洲人發明的。歐洲人的早期火槍是發明於14世紀的火繩槍,因其採用火繩點火的槍機而得名。

16世紀,隨着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火繩槍被歐洲人帶入遠東。在中國和朝鮮的古代史書中,歐洲火繩槍被稱爲“鳥銃”或“鳥嘴銃”。至於爲何叫“鳥銃”,有兩個解釋:第一種說是因爲這種槍的槍柄彎曲向下,形似鳥嘴;第二種說法說是因爲這種槍能擊落飛鳥,故因之命名。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日本火繩槍

亞洲國家中,日本是最早接觸火繩槍的。日本後奈良天皇天文十一年,中國的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在日本最南部的種子島登陸,帶去了歐洲的火繩槍。日本人很善於學習,第二年就仿製成功。

當時的歐洲人是以東南亞爲據點去的日本,在日本人的視野裏,這些白人是來自於南方,所以這種火繩槍也被日本人稱爲“南蠻銃筒”。同時,日本人也受到中國古代兵書的影響,將這種新式火器寫爲“鐵炮”,這種“鐵炮”的性能又比最初葡萄牙帶來的火繩槍要好一些。

日本的火繩槍源自於葡萄牙,在當時歐洲的標準看來,這屬於輕型火繩槍。根據歐洲的劃分標準,長1-1.4m,口徑9-12mm的火繩槍被稱爲輕型火繩槍;長1. 6-2m,口徑13-25mm的火繩槍被稱爲大型火繩槍。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火繩槍

到了16世紀70年代以後,火繩槍在日本全境擴散,又出現了短款的0.4-0.6m的,以及長款的1.8m以上的不同種類火繩槍,有的適合馬上使用,有的適合遠距離狙殺。火繩槍在歐洲引起了軍事革命,進而導致摧毀騎士階層的社會革命。在日本,火繩槍則成爲織田信長這樣戰國英雄手中的利器,它能剋制強大的騎兵。後來,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時,15萬多的日本軍隊中,裝備“鐵炮”的大概至少有15000人。

中國人獲得火繩槍技術最早是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這一年,明朝大臣朱紈率軍攻破在浙江附近的雙嶼港。這裏是當時中西海盜和走私商人的天堂,甚至是亞洲最大的自由港,葡萄牙還在這裏設立了市政機構和教堂。雙嶼港被明軍攻克以後,繼而被焚燬,明軍還從葡萄牙俘虜那裏學到了他們火繩槍的製作技術,繼而自行製造,名之曰“鳥銃”。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明軍鳥銃

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正被倭寇侵擾所困。雖說在倭寇中,中國海盜走私商佔多數,但也不乏真倭寇,他們往往攜帶日本先進火器——“鐵炮”,也就是改進版的火繩槍。日本“鐵炮”比明軍手中部分裝備的葡萄牙火繩槍更好一些。

明軍在與倭寇交戰中,得到了日本鐵炮的製作方法。據《全浙兵制》記載,嘉靖三十五年“總督胡侍郎宗憲搗沈家莊賊巢,平之,徐海就戮。提督阮都御史剿徐海餘黨,悉平之。土官汪相、向鑾死之。總兵盧鏜擒賊酋辛五郎等。五郎善造鳥銃,今之鳥銃自伊傳始。”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火繩槍

辛五郎是倭寇集團中的“真倭”,籍貫大隅。大隅、薩摩均屬島津家,種子島隸大隅,是最早掌握“鐵炮”技術的地區。辛五郎對“鐵炮”製法應較爲熟悉。辛五郎在海盜集團中,是爲巨梟徐海服務的,於嘉靖三十五年入犯江浙。

後來,在胡宗憲的圍剿下,徐海被殺,辛五郎被俘,後又被送往京師,參加禮部搞得獻俘之禮。出於保命動機,辛五郎嚮明朝政府獻上了製造日本“鐵炮”的技術。嘉靖三十七年,明朝兵仗局就製造了新式鳥銃10000餘枝。

新式鳥銃首先在對付倭寇的浙江軍隊中使用。相對於傳統火器,這種來自日本的新式鳥銃有照門、照星這些精準射擊的裝備,平日演練也有“兩點一線”或“三點一線”的瞄準訓練,“以目對桌,以桌對所欲擊之人,三相直而後發,擬人耳鼻,無不着者”。能精確射擊,也是鳥銃與明軍傳統火器如快槍最大區別所在。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戚繼光

當時的明朝軍隊,戰鬥力比較強的就是戚繼光的浙江南軍和北方防禦蒙古、女真的邊軍。浙江南軍是在抗倭戰爭中成長起來的, 注重在步 兵陣列中配合使用長短兵器,以鳥銃作爲主要火器。北方邊軍長期與蒙古、女真作 戰,熱衷搗巢抄掠,擅長騎戰,以弓箭、短刀爲主要裝備,輔以快槍、三眼銃 等火器。

相比較精良的南方鳥銃,北軍使用的三眼火銃和快搶之類,準確度很差。以快搶爲例, 分爲槍身、木柄兩部分,槍身爲圓筒形,以銅、鐵鑄成,長約0.6m, 開有數口,實以鉛彈、藥線。槍身末端留有開口,插以木柄。對敵時,槍手一 手執柄,一手點火,鉛彈連貫射出,形成連續火力,殺傷飛馳的敵騎。

快搶的設計看似巧妙,其實毫無操作性,一邊點火,一邊打,根本沒有命中率,“北方禦敵,唯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抖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賊。” 三眼火銃同樣不行,“ 若三眼銃並新制迅雷,差可原用藥線,而放畢又當兵器。至於命中殺敵,則我不知矣”。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輕型火繩槍

總體來看,北軍的火器水平遠不如南軍,所以戰鬥力也不行。嘉靖時期,韃靼屢屢入寇,甚至嘉靖二十九年,還發生了襲擾京師的事情, 釀成“庚戌之變”。所以,朝廷就把新制造的鳥銃解送薊鎮等北方要塞,希望能以利器抵擋蒙古騎兵。

北方邊軍長期使用的是快槍和三眼銃,對於操作相對複雜的鳥銃非常陌生,甚至不願意使用。的確,鳥銃的射速較爲緩慢,也確實難以抗衡騎兵衝擊。鳥銃在南軍中的使用,也是需要配合其他兵器和兵種的,是一個整體武器體系的組成部分。鳥銃作爲步兵使用的精確射擊火器,需要經常訓練和體系支持,否則“一放之後,虜騎如風而至,又不便執此爲拒敵之具”。

一個日本人被中國軍隊俘虜,爲了保住性命,他獻上了一種厲害武器

沒有準確度的三眼銃

北軍不願學鳥銃,導致很多鳥銃閒置在庫房,“敝壞不堪”。隆慶朝,譚綸和戚繼光北上薊鎮,企圖按南軍模式改革北軍武器體系, 建立以步騎夾輔車營,以鳥銃與佛郎機銃爲核心火器的全 新軍隊。

戚繼光還從浙江軍營調了3000多名鳥銃手北上,“以爲衝鋒破敵之用”,並教習薊鎮官軍。鳥銃的射擊姿勢有點像現代的步槍射擊,需要一手託槍身,一手執槍尾,槍托緊貼臉頰。但是,薊鎮鳥銃手大都不願學,即便是在戚繼光高壓軍法之下,依然沒有什麼效果, 邊軍打靶“鳥銃命中,十 倍快槍,五倍弓矢,猶自不服”。

明朝的北方軍鎮,長期下去一直在使用快槍、三眼銃等落後火器,這或許就是慣性的可怕吧!所以說,明亡之時,明朝的火器水平真的不怎麼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