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以六禮(納來、問名、納孝、納徵、請期、迎親)爲重要環節的婚姻禮儀。臨沂受這些傳統習俗的影響,同時深受齊文化、魯文化的影響,特別受孔孟思想影響比較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禮儀。境內婚嫁之俗,各縣區差異不大。一 般由提親、合年命、相親、定實角、送日子、援飯(填箱)、下催狀、婚禮、上喜墳、回門等十幾個重要環節組成。履行了這些程序,就標誌着一個新的家庭從此獨立生活。

提親

也叫“說媒”。男女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作爲婚姻的牽線人媒人就出面提親。這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媒人主動到男方或女方家提親;另一種是男方或女方家拜託媒人提親。提親只是簡要向男女雙方介紹其家庭、長相、身體等方面的情況,使彼此有大概瞭解,雙方有意就繼續,無意就此止步。舊時男婚女嫁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習慣,媒人出面,父母拍 板,包辦婚姻,許多都是等過了門、入了洞房才見面認識。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傳統習慣逐步打破,實現了婚姻自由,自由戀愛已成爲主流。

舊時提親一般講究門當戶對,男女匹配,當地 有“好對好,賴對賴,彎刀對着瓢切菜”的說法。媒人提親一般先到一方提出建議,介紹另一方的大體情況,如果得到認可,再到另一方徵求意見。先到哪一方去, 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約定成俗的規則,誰家綜合條件好一點,媒人就先到誰家去,好的一方答應了,預示着差的一方就問題不大了。

合年命

所謂“合年命”,就是請人查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是否相合,若不犯禁忌,才考慮確定婚事。這個環節境內有些地方在說媒時順便進行了。但是大多數地方都是提親後進行 的。媒人牽線後,男女雙方認爲可以結親,就要請人“測八字”、“合年命”。目前,城市許多,在提親後只是覈實生日,以求得年齡相近,不再“測八字”、“合年命”。而在農村大部分地方還是十分重視這個環節。合年命,主要看屬相是否相剋。如果相剋,即爲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稱“使不着”。如不相剋,俗稱“使着了”,則可議親。屬相有“雞犬淚交流,白馬怕青牛,蛇見猛虎如刀斬,山豬自古畏猿猴,兩龍不能躺在一個牀上”等禁忌說。這種信天命做法坑害了許多男女青年,使好端端的一樁婚事往往因年命不合而告吹。

合年命一般由媒人將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轉遞給對方,有的由男女一方請陰陽先生測算,有的雙方各自請陰陽先生測算,測算結果也通過媒人互相告知。陰陽先生測算生辰、八字收取一定的費用或禮品。這種延續了千年的舊習俗,無疑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是需要禁止的。

相親

也就是見面。合年命之後如果男女“使得着”,雙方沒有異議,就確定相親。舊時,相親由媒人帶女方讓男方父母(或姑嫂)相看;帶男方讓女方父母(或哥嫂)相看;男女當事人不相互見面。待男女雙方父母互相看了之後再約定男女見面。解放以來,相親則有媒人約定男女雙方父母或姑嫂,由媒人帶領一起見面。六七十年代相親見面,農村大部分選取在集市上,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讓男女雙方見見面說說話。這樣的見面只可以看看對方長相如何,說話是否口吃,走路是否方便,還可以從衣着上看到對方的家境如何等等。這些年,一般選取在男女雙方的親戚、朋友家中,相親過程和時間很短,只是由媒人簡單介紹雙方情況,介紹在場人的身份,雙方互相問候,說一些家長理短的話。

定實角

“小定”,或稱傳小啓。相親之後,男女雙方覺得印象不錯、合得來,男方請媒人或派其他人給女方送去一點衣服和其它禮物,表示婚事初步定下來了。定實角沒有什麼儀式,男女雙方均不設宴,也不請客,如果碰巧在喫飯時候,家常便飯即可,女方也不回贈禮品。有些地方男女雙方及其家長在一起喫飯,男方的家長藉此給女方少量衣服或錢,有定親之意,但不是正式儀式,只是表明婚事大致可成了。

定親

也叫傳啓。在當地特別是在農村人們認爲定親就是訂婚,雖不同於像領取結婚證那種法律效率,但已是約定成俗的規矩。已經定親,意味着終身大事確定,在一個區域內的社會公認度很高,沒有特殊情況,任何 一方都不得違約。否則,被公衆視爲不道德,甚至遭到譴責。因此,定親男女雙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較隆重。舊時有的地方由男方選一黃道吉日,媒人出面給女方送一架“盒起”。

另外,這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結婚時欠下的債,都是由父母償還,兄弟多的找了媳婦,女方自然就多要一點彩禮。反正不是我還,不要白不要。現在大部分是一 孩化了,這個傾向就淡化了。

定親禮錢選擇吉利數字。隨着時代變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年禮錢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順;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長遠;101元、1001 元、10001元表示百裏挑一、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禮錢一般是通過男女家庭雙方協商確定,數額不盡統一。有的數額非常少,只圖個吉利,上百元、幾百元即可,還有的不收禮錢。

定親之後,男方在春節和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都要到女方家送節禮。同時,按照季節,男方需給女方購買一點換季衣服或給錢自己購買。女方也到男家走動,併爲操持一些家務。

送日子

在當地所謂確定結婚的日子。實際上是男女雙方家庭的自我約定,沒履行法定程序,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定親之後還要辦理結婚證, 前些年是村上開具介紹信,到鄉鎮上辦理,這些年,則需要到縣民政局領取。送日子之前,先需要查日子,一般由男方家庭操辦,二知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 字,確定結婚的具體日期,連同注意事項寫在一張紅紙上。這之後,男方到女方家送日子。

送日子主要是辦兩件事,一年是送柬帖。柬帖內容包括結婚日期、發嫁的具體時辰、上下轎或上下車頭朝哪個方向、迎送親隊伍中的男女屬相、大小客人數、新娘盤頭和坐帳時面朝的方向等等,都一一交待清 楚。另一件是送禮,一般六色禮,即雞兩隻、魚兩條、肉一刀(多是豬的後腿,當地叫豬後座,重十至十五斤),用紅線捆紮粉條若干,布料兩塊,點心若干,由媒 人送到女家,稱作送日子或叫“下日子”。

一般男方家送來的禮,女方除了肉不能回贈之外,其他的禮 都要各退回一半給男方家,表示喜事要分半。肉不能回贈,是因爲“肉”即是“葷”,通“婚”,“退葷”有退婚之嫌。

送日子之後,雙方就得按既定的時間,做好成親的各項準備,時間侷促的就得緊鑼密鼓,女方開始“忙嫁”。大到陪送的嫁妝,小到出嫁時放到被褥裏的大棗、栗子、花生、核桃等都要準備好。男方則拾掇新房,置辦牀櫃等結婚用品,並找“全合人”(指兒女雙全的媳婦)爲新人縫製被褥,四角放銅錢,綴紅線,以圖吉利。結婚所用的傢俱、牀上用品、衣服等,定親時男女雙方共同商量,分頭準備,如被褥六鋪六蓋或十鋪十蓋,男女承擔四鋪四蓋或六鋪六蓋,其餘的女方準備。當地喜歡椿木做的牀上,由男方承擔,塗上紅色。這 些年許多人家不再沿用這一套,一般不需要老人們再操心置辦,新人自己到城裏購買成品。但是唯有被褥還是自己做,講究三表新,新表新裏新棉花,自己做的覺得心裏踏實。

在有些地方,沒立春這一節氣的年份是不能結婚的,沒有立春被認識是“寡年”也叫“滑年”,並有“寡年結婚不養崽”的說法。

邀客

男方叫援飯,女方叫填箱。在當地,無論過去 還是現在,都把要客當成大事去操辦。男女定下結婚日期後便通知親朋好友,一般在婚前的半個月左右,男女雙方家庭分別選擇吉日,各自請客,農村叫要客。參加的有雙方的親戚朋友及本家族的人,圖個喜氣和執鬧,有的還帶着小孩參加。一般設幾桌十幾桌,多則幾十桌甚至上百桌。農村多數在家中設宴,城市均在賓館。

舊時到男方援飯時,重要客人攜帶豬肉、白磷魚、饅頭、粉條之類的禮品,一般客人大都帶饅頭和粉條或粉皮。爲什麼當地有帶饅頭的風俗,這是由物質條件決定的。 因爲舊時包括改革開放之前,這裏生活不富裕,一個家庭一年一般只能喫上幾十斤小麥,有的地方甚至更少。要客則需要喫饅頭,自家難以承受,所以客人援飯時就把饅頭當禮品,以示幫助,援飯這種叫法大概也是由此而得。

到女方填箱的客人一般攜帶燒餅、餅乾之類的禮物。這些禮品,一部分新娘出嫁時帶到婆家,分給親朋好友享用。現在大部分不再帶這類禮品,只帶禮錢,農村一般100元左右,城市一般200元左右,以示祝賀和幫忙。客人酒足飯飽之後,男女雙方家庭分別送給 每位客人一個紅包,包裏裝有煙、糖塊、餅乾和花生等,以示回贈和敬謝之意。

下催妝

結婚前一日,男方派人給女方送去紅棉襖、紅棉褲、“矇頭紅子”等嫁衣,以示喜期一到,催請發嫁。順便換回女方寫有送嫁人數、所有填物、忌諱等內容的“婚單子”。 女方還要給男方贈送帽子、腰帶和鞋。同時,進一步商量第二天發嫁時注意的事項,以防遺漏。這一天,男方佈置新房,掛彩子,貼喜聯,請廚師準備喜宴。女方給將出嫁的女兒“開臉”,用線絞淨臉上的汗毛,修齊鬢角。

夜裏收拾嫁妝,將衣服、團圓餅、壓牀鞋、壓櫃錢、寬心面等物品放入傢俱之中,此舉謂之“裝櫃”。現今,在農村仍有下催妝這一程序,但有些內容已經沒有了。如“開臉”就不是在這一天,而是由早晨發嫁盤頭時一併進行。城市人結婚,一般沒有下催妝這一程序, 只是發嫁的頭一晚上,互相通一下氣,商量協調第二天結婚的具體事宜。

發嫁

這天,新娘早早起來去上頭,農村一般在家中或到鎮上去,城市到專門的店,盤頭、帶花、穿婚紗、梳洗打扮。同時裝飾送嫁的轎或車,新娘坐的車裝飾比較複雜,其他車簡單一些,但都在車的前邊或後邊貼上 “百年好合、永結同心”之類的喜聯。發嫁前新娘和家人照相,除全家合影外,分別和家人照相,示意留下做姑娘時與家人的最後一照。

發嫁時間,都是早上。在農村都是送日子時, 男方找人確定好的。在城市則根據女方與男方家的距離確定,一般選在7到9點之間。在農村有的地方新娘上轎前,倒穿着父親的鞋,上車後再換成自己的鞋,寓意閨女出嫁時不帶走孃家的土。有的地方新娘坐在椅子上,由人抬到轎或車的跟前,腳不能沾地,在當地發嫁時,新娘一般都穿紅鞋,但有些地方則穿綠鞋,回門時穿紅鞋,這裏有俗語“綠鞋去紅鞋來,孃家門上出秀才。”有的地方新娘上車後,家人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盆清水潑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期盼女兒在婆家安安穩穩過日子。

發嫁也叫送嫁,都配有送客。送客有大客、小客和伴娘組成。男大客是由新娘的大舅、大爺、叔叔,現在還有請村幹部擔當的,女大客由新娘的大娘、嬸子擔當;男女大客在挑選上有講究,屬相不能與新娘相 克,並且要夫妻兒女雙全的。小客都是新娘的同輩或者下輩人,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姐妹或好友。

送嫁的形式,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所變化。 在農村,時下還有少數人家結婚嫁妝和被褥隨送嫁隊伍同行的,意思是向外人展示家庭的富有和大氣。

送嫁隊伍過路口、過橋樑、過村莊等,都要燃放鞭炮,謂之敬路神、橋神,並有專人在這些地方貼上寫有“青龍”二字的紅紙條,與新郎新娘八字不合的送客兜裏也要裝上寫有青龍二字的紙條。傳說青龍能“鎮 邪”,鞭炮能“除惡”(現在一般由新娘新郎扔紅紙包好的喜錢,)。

送嫁隊伍到了男方的村頭或社區門口,男方派專人邊放鞭炮,邊迎接送嫁隊伍。新郎、家人和陪客在自己的家門口等候迎接新娘。送嫁隊伍在新郎家門口落轎或停車後,新郎的家人和陪客按照分工,分別先把送新娘的大客小客從車上接下來。

新娘下車之前,需要婆婆給新娘的“盆低錢”,價格也是取吉利數字,需要伴娘要價,新郎這邊找出人說好話,同意後由新郎給新娘開車門,在車門的下邊放一塊用黍米打製的圓形糕,新娘下車第一腳踏在糕上,意喻今後的日子 “步步登高”。在新娘走出喜車或花轎、經過大門、拜天地等幾個環節,新郎家都要安排專人撒福。就是向新娘新郎頭上撒麥麩、紅棗、栗子、銅錢、糖果等物品, 取多子多福之意。現在,除了傳統的撒福,還燃放一種特殊的煙花。撲通一聲,炸出五顏六色的紙片片、紙條條,既有祝福之意,也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婚禮

迎接了送嫁隊伍之後,緊跟着是舉行婚禮儀式。農村都是在新郎家的院子裏舉行。城裏有的在新郎家的樓門口,有的在賓館,很多都是請婚慶公司安排操辦的全程服務。

婚禮儀式完畢後,新娘新郎入洞房。過去一般 都是由新郎用紅綢帶將新娘牽引進洞房。現在則更多的是,由新郎將新娘抱着或揹着進洞房,也有的新郎新娘牽手走進洞房。入洞房後,當地,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叫“摸栗子棗”。新郎家裏事前將許多栗子、花生、棗放在新人的被褥下,有的還用線縫到被褥的角上。然後新郎新娘要喝交心酒、喫寬心面和紅雞 蛋,喫雞蛋時,上頭人還要問“生不生?”新郎和新娘都要回答“生!”寓意是來年生子。

上喜墳

婚後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新郎新娘要上墳祭祖,俗稱“上喜墳”。上喜墳一般由父母或新郎的兄弟們陪同,祭祖的範圍是新郎的本家族、外祖父母家,有的還要去父親的外祖父母家。上喜墳一般要帶菜餚、黃紙,到“墳地”擺貢品、燒黃紙、祭祖先,同時給每座墳墓上壓一塊紅紙,這標誌着有了新的香火、香火不斷。

回門

有的地方叫對樂,也有的叫短趟子。這種習俗在農村仍比較盛行。回門,是新娘婚後的第一次回孃家,有的地方安排在婚後第二天,有的第三天、還有的是第六天。回孃家,不能由新郎家裏人去送,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去接。在孃家,有的地方當天去當天回,不能過夜,有的地方則第二天或者小住幾日。返回婆家時也是由孃家人去送,不能由新郎家裏人去接。回門結束,標誌着婚嫁禮儀始到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