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一片最大的看点,当属那20分钟反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场面。而重头戏就是身为副连长的刘峰,奉命带领一个步兵分队(大约是一个加强排的兵力)护送骡马队为前沿部队运送弹药,途中遭到越军伏击的惨烈战斗场景。

从影片中刘峰分队的装具来看,每人头上都戴了一顶钢盔。这个道具,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1979年的时候,我军的步兵没有装备钢盔啊,这明显就是一个错误嘛。的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钢盔主要装备给炮兵和侦察兵这样的专业技术兵种,而不是步兵的制式装备。

不是制式装备,不代表当时步兵就全部戴的是解放帽,其实也有少部分戴上了钢盔。比如广西方向41军121师361团老兵回忆1营和3营有钢盔;再比如攻打542高地的50军148师442团5连,他们也有钢盔。这些钢盔的来源,要么是从库存中调出来的,要么是从炮兵、侦察兵那边调剂过来的。(当然,就影片表现的云南方向参战部队而言,目前尚未看到有步兵戴钢盔的证据)

442团5连副连长 一级战斗英雄夏柱玉

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大量装备过从敌人手中缴获的钢盔。但是建国之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理解毛主席“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这一论断,认为只要英勇无畏就可以战无不胜,把精神力量,把人的因素提高到绝对的唯一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武器装备重要性的认识。钢盔从步兵装备中消失,与这种极端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作用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思想因素外,一些技术上的因素也导致了步兵不戴钢盔。比如风牌575在《橡胶林的回忆》一书就这样写道:“虽然上级当时没有给我们发钢盔,但我到今天也不埋怨,正像连长说的,那东西又重又不灵活,如果今天还要我去参加那样的丛林战斗,我依然不会戴钢盔的。”《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的作者狼牙山后代也表示,自己的侦察兵战友是有钢盔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戴,觉得太重了,行动不方便。

诚然,钢盔一方面增加了单兵负荷,影响行动速度,一方面不利于散热,不如解放帽舒适。当士兵体能消耗过大时,钢盔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了负担。但是实战证明,从保证生命安全,降低伤亡率的角度,钢盔是必须采用的防护装备。

根据总后勤部卫生部对一万名被击中者被击中部位的统计,颅脑部被击中的阵亡率最高,达到51.9%;根据对伤死人员的统计,颅脑部被击中的占伤死总数的24.41%.因此建议部队装备头盔,以减少阵亡和伤死。总后勤部工作组在情况汇报中也提到,根据对云南方向393名烈士伤部的调查,阵亡中以头颅伤最多,占39.4%,如有钢盔可以减少阵亡。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和鞍山钢铁厂联合研制的采用232防弹钢的我军第一代防弹钢盔——GK80型钢盔正式装备部队,在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作战中为保护指战员生命安全,减少伤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