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編者按:戰爭伴隨人類而生,每而次戰爭都導致大量軍人死亡,巨量的屍體不及時處理就會導致瘟疫橫行。戰爭使得短時間內出現的大量屍體。而即使到了現代,要及時處理大量屍體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通常都是就地集中焚化掩埋,講究一點的可能會把戰死者的遺骸焚化,將一部分骨殖帶給戰死者的親人,以作紀念。即便是強如美軍號稱“帶每一個人回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難以實現。那麼,古代戰爭所產生的大量屍體都哪去了?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爲我謂烏:且爲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漢樂府《戰城南》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始於約戰的美軍戰俘及戰鬥失蹤人員聯合調查司令部,在全世界範圍內搜尋從二戰到越戰的美軍遺骸,上圖是在德國。

古代的戰爭規模無法與現代相比,但造成的傷亡卻毫不遜色,死者以萬計的戰爭更是屢見不鮮。雖然古時條件有限,軍人死於沙場,又葬身烏犬之腹是常有之事,古人還是會盡量收斂死者。古人常說願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只是這是高級將領甚至帝王才能享受的待遇。五代時遼太宗率軍南侵,因中原民衆反抗激烈,不得不撤退,途中染病,到河北欒城縣殺虎林時病逝。但歸程遙遠,還是御廚出主意掏空屍體內臟,醃上鹽,才順利把鹹肉皇帝帶回北方。明初鄂國公徵虜副將軍常遇春北伐時暴死柳河川,歸葬鐘山。朱棣第五次親征蒙古歸途中病死榆木川,隨軍的太監馬雲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爲穩定軍心,用錫鑄內棺將屍體密封在內,直到15天后纔回到北京。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遼陳國公主金面具。遼太宗醃鹹肉的這種方法似乎演化成了一種習俗,《虜庭事實》記載契丹富貴之家會這樣處理屍身,還會覆上金銀面具。

至於普通的軍人就沒有這麼好命了。通常都是在戰鬥結束後就地集中掩埋。公元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舉國之兵圍攻玉壁城。守將韋孝寬沉着應對,兩軍相持五十餘日,東魏戰病而死七萬人依然拿不下,高歡只得命人將屍體埋在一個大坑裏,然後撤圍班師。更慘的是那些被殺的降兵。秦趙長平之戰,兩軍相持五個多月,最後趙軍糧道被劫,困守月餘,主將趙括戰死全軍投降,除了240名年幼士兵,40萬趙軍全部被坑殺。秦末反秦大起義中,項羽鉅鹿大破秦軍,此後一連數戰打得章邯懷疑人生,害怕戰敗回朝被殺的章邯,索性率所部二十萬人投降,當了項羽的先頭部隊。但底層的官兵被義軍折辱不堪,再加上擔心在關中的家小,不免人心浮動。爲絕後患,楚軍趁夜在新安擊殺了這二十萬秦軍埋在城南。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不過這種戰爭時期匆忙的處理方式,也不會多講究,基本都是草草掩埋。中國自古講究不入土爲安,這些不幸的死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安”可言。東西魏玉壁大戰,這還是自己的戰友埋葬死者會稍微用心點,即便如此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早已是白骨露於野。近段時間有網友,去參觀玉璧城遺址時,依舊可見西城牆外斷崖處,白骨森森。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炯炯有神網友拍攝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炯炯有神網友拍攝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玉璧城遺址西城牆外萬人冢暴露出來的白骨(感謝網友炯炯有神供圖 )

被屠殺的降兵,就等而下之了,葬身之地常常只蓋了一層淺土。長平之戰趙軍的埋骨地,到唐朝已有大量的骨骸露出地表。唐玄宗當皇子時出任潞州別駕,途經長平見“頭顱似山,骸骨成丘”,即位後再次巡行該地,敕命有司掩埋,並建骷髏廟春秋祭祀。宋、金、明、清時期又屢屢有枯骨因雨水沖刷和農民耕作露出地表,地方政府也常組織人手集中收斂祭祀。還有類似的是,1912年,隴海鐵路修到新安故城時,工人們挖出來累累白骨,數量之巨,嚇得工人紛紛逃跑,後來農民耕作時也陸續挖出了大量人骨,現在當地還有一個東西走向,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約十萬平方米的萬人坑,當地人稱之爲楚坑。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今日的楚坑,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

有時候這種對敵軍屍骨的潦草處理不經意間,卻收到了軍事上的奇效。公元395年5月,後燕皇帝太子慕容寶率步騎八萬討伐不肯臣服的拓跋珪,燕軍在參合陂大敗虧輸,戰死數萬,僅有幾千人突圍逃走,餘下4萬多降軍,全部被坑殺。慕容垂英雄一世,臨老被啄了眼,爲不留子孫患,不顧老邁第二年三月親率大軍直搗雲中。平城一戰,素有勇名的拓跋珪堂弟,驍將陳留公拓跋虔被殺。死訊傳來,嚇尿的拓跋珪打算拋棄都城跑路,北魏下屬各部聽到死訊,都開始心懷二意,拓跋珪都不知道往哪跑。燕軍再次經過參合陂時,可能是北地的風沙太猛,去年燕軍骸骨已經露出地面,堆積如山,慕容垂親自設祭憑弔,全軍痛哭,聲動山谷。見此情景,慕容垂又羞又怒,吐了一口老血,病倒了,燕軍不得不班師還朝,不久在回師路上慕容垂病逝,摸了老虎屁股的拓跋珪僥倖逃過一劫。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不過,中國古代少有爲戰死者舉行火葬的,粗略的翻了一下典籍只找到一例。隋開皇二年,突厥沙鉢略可汗帶10多萬人打算到秦隴一帶搶個痛快,在今天甘肅慶陽遇到狠人達奚長儒率領的2千人馬,雙方惡戰三天,隋軍武器打光了,就用拳頭,以致骨頭都露出來了,幾乎全軍覆沒。但突厥人死傷數萬,被打得肝膽俱顫,在戰場焚燒了戰死者後,大哭而去。火葬是突厥人的風俗,史載頡利可汗在長安去世後,朝廷詔令讓他原來的部屬按照突厥的風俗爲他舉辦葬禮,就是火葬。而中原地區更多的是把火化屍體視作懲罰和羞辱,所以纔有剖棺焚屍、挫骨揚灰的刑罰。即使後來受佛教影響,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火葬,但朝廷還是屢屢下令禁止火葬,不過這種習俗到了明末清代也開始鬆動了,可能是當時人口增長,人地矛盾激化的緣故吧!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壁畫中的突厥人,突厥強盛一時,只是沒什麼大志滿足於中原的進貢和時不時的南下劫掠

有時候戰勝者爲了炫耀武功,震懾敵人,會將敵軍屍首,蓋土夯實堆成金字塔狀,是爲京觀,又稱武軍。遍覽史籍,這種殘暴的做法,史不絕書。皇甫嵩在曲陽擊敗黃巾軍後,將十萬顆義軍首級築爲京觀。做鄧艾的士兵最倒黴,綿竹一戰蜀漢戰死者被築爲京觀,魏軍死者也一道給埋了進去。東晉南北朝和南北宋時期,多個政權激烈對峙的時代,這種恐嚇手段就用的更多了。而之所以京觀留存到現在的不多,是因爲太過殘忍。比如唐太宗時期就曾經下詔“諸州有京觀處,無問新舊,宜悉削,加土爲墳,掩蔽枯朽,勿令暴露。”後世對京觀也多會平毀或是加以掩蓋。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漏網之魚還是有的,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有14處封土堆,文保單位樹立的碑文寫得比較隱晦說是叢葬墓羣,但是實際應該就是京觀。經局部發掘推測,每座墓中有2000多個人頭骨,有的頭骨上有明顯的傷痕,有的甚至插有青銅箭頭。經專家鑑定,這些人頭骨均屬20至30歲的男性青壯年,應該是戰敗者首級。碑文沒有寫明具體是什麼時候,哪次戰爭的遇難者。不過有人推測這可能是樂毅伐齊時帶回來的齊國俘虜首級。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河北易縣燕下都叢葬墓羣及其中已發掘的

這種習俗也不是中原所特有,東鄰朝鮮和日本也有這個習俗,京都豐國神社門前的耳冢,就是京觀的變種。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教徒也有這種習俗,據記載帖木兒攻破波斯的伊斯法罕和印度德里後,就曾把敵軍的人頭在道路旁築成一個個小金字塔。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帖木兒軍隊和人頭金字塔。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死神的戰爭,獻給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征服者(或稱“塔城的京觀”)》是韋列察今最著名的一幅戰爭油畫。

不管條件怎麼樣,有人埋葬好歹還有一抔黃土。如果是遠征異域邊疆或者是時勢太亂,灑血疆場者,就全沃了原野,肥了狐犬,化作了塵土。唐朝從高宗起,就和吐蕃在青海湖和湟河流域反覆拉鋸。雖然各有勝負,但唐軍在此前後喪師數十萬,死者無人收斂,詩聖杜甫《兵車行》中就寫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韋列察今畫作《塔城戲臺廢墟》,城市的公共建築被摧毀,人頭骨散落一地。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韋列察今畫作《塔城的廢墟》,居民區空無一人,留下一片廢墟,只有草木仍然在頑強的生長。

掩骼埋胔,在中國自古以來被視爲行善積德的大善事,民間自發掩埋的行爲,各種地方誌記載頗多。朝廷也將也將之當做體恤民生的仁政。隋煬帝三徵高麗,數十萬人死於遼東,骸骨遍於原野,10多年後唐太宗就下詔並派員到遼東,平毀高麗所立京觀,並收斂死者骨骸。元末天下大亂,死於戰亂者不可計算,外出討伐的明軍見到枯骨都會加以掩埋。有時朝廷甚至還專門組織人到邊疆收斂死者的。佛教僧人爲超度亡靈也常會收斂戰爭遺骸,明天啓西平堡之戰因叛徒出賣,3萬餘明軍盡墨於此,無人收斂。直到康熙年間,心月和尚募金僱人用近十年,纔將“縱橫沙草間”的白骨,斂成三座高三四丈,周圍二十餘丈的大冢。清初入關的數次大屠殺後,都有僧人收斂戰爭遺骸的記錄。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最悽慘的還是戰死後成爲裹腹之食。前秦略陽公苻登跟後秦姚萇弟弟姚碩德在關中交戰,由於連年戰亂鬧饑荒,再加上姚萇殺了曾經厚待自己的苻堅,雙方結下了深仇大恨,苻登軍將殺死的敵軍當成食物,稱之爲熟食。苻登還對將士說:“你們早上打仗,晚上就可以喫肉,還擔心什麼饑荒!”。喫飽的人肉前秦軍非常驍勇能戰,嚇得姚萇趕緊給弟弟發令:“你再不回來,就要被苻登喫光了”,姚碩德聞令趕緊撒丫子了。不過古時這種事情並不罕見,一場慘烈的長時間圍城戰後,城中人已被食之殆淨情況時有記載,戰爭過後,連戰區附近的野狗都肥了幾分。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最後說一個小插曲,如果戰爭發生在文明開化之前南太平洋,那麼戰死者被戰勝者喫掉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儘管南太平洋土著喫了不少白人,卻抱怨白人的肉粗糲不堪難以入口,還是波利尼西亞人比較美味。


都說古代打仗幾萬幾萬的死人,那麼多屍體都哪去了


▲新赫布里底羣島坦納島上的食人宴

戰爭時期,作爲暴力機構一部分的軍人,命運尚且如此悽慘,沒有多少反抗能力的平民會遭遇什麼,更是難以想象。所以古人常說“寧爲太平犬,不做亂離人”,戰爭實在太過殘酷,既不英雄也不浪漫。惟願戰爭遠離人間,世界永遠和平。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楠木,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