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古装剧里的这句打更语

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吧

的确,在古代一旦引起火灾,后果是很严重的

....................科普 科普 科普....................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多采用松、柏、杉、楠等,耐火等级很低,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在发生火灾时,整个建筑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是很严重的。

那...竟然还有大量木质结构的古民居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哎

因为我国古代防火技术措施做的也hin6啊~

往下看☟

消防

古代防火措施

最早的时候是用涂泥抹灰的方法,覆盖草、木等易燃物表面,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就发现这一点,《墨子》、《左传》等著述中均有记述;继之而起的是夯土筑墙使用砖石,还有在古建筑群和城市中建立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通道等手段。

“防火厌胜术”:是古代在民俗信仰上的具体体现。如“鸱(chī)吻”,又名正吻—在古代建筑房脊的两端有两个对称的,高高耸起的饰物,形状似龙形,卷头缩尾,张开大口衔着正脊,背插宝剑,古人期望着借助他们的神力来避火。最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正吻不能防火,却能防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避雷装置。其原理是正吻处于建筑最高处,“出头”在外,往往先遭到雷击,从而避免了“雷火”引发的火灾。

“五行防火术”: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钩,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而衍生出的防火文化。《马氏日抄》记载:“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因为“天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

消防

古代建筑的防火标识

➊鸱吻——地方和民间建筑的物饰千变万化,有狎鱼、海马、鳌龟等,都是兴云作雨的海中神兽,古人期望着借助它们的神力来避火。

➋藻井——在建筑物内,一般用于殿堂明间顶部中央,绘龙纹或蓤、藕一类花卉。东汉文载:“井者,东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出。”

➌取名带水——古建筑名称绝忌“火”字。连发生火灾时,也不许喊“起火”,而是喊“走水”,许多重点防火建筑的名称也尽量带“水”。

这些防火饰物标识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它们具有广告、宣传的作用,时刻提示人们,这里请注意防火。同时,它们也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象征。

消防

古代消防设施设备

➊水袋: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北宋仁宗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

➋水缸:夏天要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冬天除在缸口加盖之外,还在大缸外围包上一层棉絮外套,在特别严寒的季节里,要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免缸水冻结。

➌机桶:清康熙年间,始有防火班,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具原置于消防队队舍,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品标牌为“水龙”。

➍其他装备:苏东坡先后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建立了官府消防队(时称“潜火队”),配置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消防器材装备。明代,杭城由官府设防火铺,配置有水桶、云梯、火钩等救火器具,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枪。

至清光绪前,杭州官办和民间、善堂兼办的消防,主要的灭火器是水龙(又称“水铳”、“唧筒”)。至此,其消防器材装备发展至用人力抗拉的木制抬龙,以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dào)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等简单的消防装备。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初七日,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购置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即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称机龙)一架,雇夫役50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灾。十九年(1893年),杭州府署购置水龙两架、洋龙一架、雇水夫20余名、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一应俱全。二十二年(1896年),省抚院潘司署配置洋龙一架。

“防患于未然”,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

古老《易经》中第63卦,古人释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句话里包含的原意,可以这样理解,即便大火扑灭了,救火任务结束,也要提高防火意识。有学者认为,这是“防患于未然”的最早出处。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biāo)焚。”,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比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这些防火思想,直接体现在古人的日常行为中。据《周礼·天官》记载,当年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即在每年易发火灾的春秋两季,宫正要摇动木铎,提醒大家严防火患:“半夜三更,小心火烛”、“寒冬腊月,火烛小心......”

防火安全无小事,时时处处需留心!

齐心筑牢防火墙壁,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