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不管愛情多麼美好,朋友請多麼深厚,親情都是一個人一輩子維繫時間最久的感情之一,尤其是在農村,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有年歲上的差距,但一般也不大。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互相之間雖然可能因爲玩具,衣服,文具盒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鬧得到父母面前評理的地步,但只要其中的一個受欺負了,其他的子女都能馬上站出來,彼此維護。這其實也是很多農民希望看到的,因爲農民覺得子女多了,等以後自己上了年紀了,不中用了,子女有事兒也幫不上忙的時候,他們彼此會成爲彼此最可信的親人,能夠互相幫助。

在農村,老人總要求有錢的子女無條件去幫助窮的,這樣合理嗎?

可讓農民沒想到的是子女的成長趕上了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子女們沒能像老輩人一樣,男孩娶妻生子在家種地,女孩嫁到附近的農村,相夫教子,時不時的回孃家看看。在外部因素和自身努力程度的共同決定下,從小睡一張牀,喫一鍋飯的兄弟姐妹間長大後過上了全然不一樣的生活,有開公司當老闆,進出都是豪車的,還有隻能咬牙打工,遊走在城市的邊緣的,按說子女間有不同的生活這是他們的事情,老人不該過多的干預,但在農村總出現老人“強迫”日子過得好有錢的子女去幫助窮的,這樣合理嗎?

在農村,老人總要求有錢的子女無條件去幫助窮的,這樣合理嗎?

在我看來,這樣其實是不合理,但是老人的心情卻是可以理解的,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說不合理是因爲父母如果提出來讓子女拿錢給其他子女的話,等於是用父母的身份“強迫”或者命令的,並且有點“道德綁架”的意味,因爲父母都張嘴了,不給的話就是不聽話,所以說來說去父母說這種話本身就是十分的不合理的,甚至有點不可理喻。還有些農民提這樣的要求純粹是出於愛子心切,讓家裏的女孩都拿錢給唯一的男孩花,並且這樣的索要是無窮無盡的,最終不僅導致子女間關係不融洽,就連老人和子女間也沒什麼話說。

在農村,老人總要求有錢的子女無條件去幫助窮的,這樣合理嗎?

那爲啥又說是可以理解的呢?農村常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子女間有差距很正常,但是從農民的角度看就不是這樣了,橫看豎看都是自己的子女,有些錦衣玉食,有些卻粗茶淡飯都堪憂,老人看到後也就難免要橫加干預了,從這一點來說也算是家庭資源的人爲分配。只不過這種分配不宜過多,也要考慮子女的感受,而且無論如何不能演變成盲目的偏心和赤露露的索要。就像有些老人拎不清,對於不爭氣的子女不僅不加以管教,還總利用其他子女的孝心迫使他們去幫助不爭氣的那個,最終讓子女間心裏都不愉快。

在農村,老人總要求有錢的子女無條件去幫助窮的,這樣合理嗎?

農民內心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子女間和睦,並且能儘量的去幫助彼此,但很多老人卻忽視了看起來過得好的子女也不見得真有那麼好,說不定只是爲了不讓老人擔心,也爲了盡孝心而採取的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呢?說到底,雖然老人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太可行的,你覺得呢?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能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