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最早被我國認識和使用始於東漢末期,當時它僅被作爲一種香料由外邦進貢給皇室。直至唐代,紫檀纔開始在宮廷器玩中嶄露頭角。據說,女皇武則天寵愛鸚鵡雪衣,雪衣死後,武則天命工匠爲其製作了一副小巧玲瓏的紫檀木棺材並埋藏在御花苑裏。明人李栩《戒庵老人漫筆》有載“唐武后畜一白鸚鵡,名雪衣,性靈慧,能誦心經一卷。後愛之,貯以金籠,不離左右……”說的便是這一段軼事。而在我們鄰國日本,正倉院收藏着一件紫檀嵌螺甸五絃琵琶,據專家考證爲唐代遺物,證明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們已經能熟練運用紫檀木打造各種器物,證明紫檀在宮廷中的應用最晚也始於唐代。

到了元代,紫檀木成爲皇宮中的建築以及傢俱製作的重要材料。當時的元皇宮內,有一座構思奇妙、精工細構的“紫檀殿”,其所用的建築材料便是元世祖近臣亦黑迷失不遠萬里從印度南部馬八兒國帶回來的名貴紫檀木。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古典文獻《南村輟耕錄》中首先明確出現紫檀木製成坐具的記載。

從香料到傢俱材料,紫檀的木料價值在萬曆年間終於得以實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胡德生在其編著的書中寫到,“紫檀乃至所有的硬木傢俱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明代的萬曆年間開放海禁、來自東南亞的高檔木材進入我國之後”。

其實,真正大規模使用紫檀木作傢俱的是在清代。

由於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帝王的努力,清中期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日漸頻繁,南洋地區的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地流入境內,給清代傢俱的製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時,清初手工藝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和統治者的推崇,對紫檀傢俱的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清雍正-乾隆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寶座

據史料記載,乾隆帝喜愛紫檀木,除了大量購進和製作紫檀傢俱外,更親自把關設計。當時宮內聚集了應召入宮的廣州、蘇州、揚州等地能工巧匠,專爲乾隆皇帝設計製造屏風、寶座、龍櫃、大案、多寶格、桌、椅、掛屏、插屏以及小作陳設等各類器物。根據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統計出乾隆時期內務府造辦處購進的紫檀木總數量是700505斤,而從乾隆元年開始至乾隆六十年裏,內務府造辦處共用去紫檀木501949斤(以斤爲單位,後面的兩、錢、分、釐計量單位未統計在內),紫檀木使用數量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由於國力強盛,乾隆皇帝幾乎配齊了皇宮、行宮、別署、園林所需的全部傢俱。以致嘉慶之後,造辦處基本上不再製作新的傢俱。

後八國聯軍侵華劫掠時,宮內傢俱損失慘重,遂在清末製作了大批新傢俱。目前市面上所見的清代紫檀傢俱,大多是這個時期製作的,乾隆年間製作的紫檀傢俱,極爲罕見。在2012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成交的48件傢俱中,僅有一件清早期的紫檀傢俱。可見,紫檀木在清朝中期已日漸匱乏,大件傢俱用料幾近“彈盡糧絕”邊緣。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精美絕巧的傳統工藝品都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傳承經典文化雕工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