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也是燕国最早的都邑。根据已有的考古成果,其遗址遗存主要集中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在刘李店、立教、庄头、洄城等村也有零星分布。

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举世瞩目。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唯一一处诸侯国城址和诸侯墓地并存的遗址,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座始建于西周早期的诸侯国都城遗址。

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研究,对确认北京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在1958年北京市进行文物大善查时,文物考古工作者来到董家林村进行考察,发现大庙前断崖上灰坑及古文化堆集非常丰富,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与董家林村毗邻的刘李店村发现了古文化堆集。

1964年琉璃河附近的黄土坡村一位农民在挖菜窖时发现了两件有铭铜器,鼎铭为"叔乍宝彝",爵铭为"父类"。这一重要发现,为了解该遗址性质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1972年秋季,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联手,在琉璃河附近村庄再次进行试掘,最终确定该遗址范围在琉璃河镇东北2.5千米处,包括今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1.5千米,面积为5.25平方千米,距北京43千米。

在遗址的中部有一座埋于地下的古城址,董家林村就坐落在古城址内。该村在明代万历年间称"董林城",可见当时地面上还有城墙存在。从对城址的钻探得知,北城墙地下墙体保存较好,全长829米。东西两面城墙的北半城,在地下尚存有约300米长的墙体。南城墙和东西两面城墙的南半段,墙体因遭破坏而不复存在,长度不明。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有深约2米的护城壕沟。

1976年、1977年、1984年,曾三次对古城址的东北角、北城墙西段及西北角进行过正式发掘,从发掘结果看,城墙是从生土上起建的,其结构可分为主墙及内外附墙。整个墙基底部10米左右,墙体断面呈梯形。在发掘城墙东北角和北城墙内侧两座墓葬时,发现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的墓葬打破内附墙的现象。

从其随葬物的形制及其纹饰看,均属西周早期。在北城墙西段及西北角,也发现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及房址打破城墙内附墙的现象。由于墓葬、灰坑、房址都打破了城墙的内附墙,说明该城的始建年代最迟不应晚于西周初期。这样,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就有了可靠的实物例证。总之,这座古城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古城址中,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