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頂部整流罩內裝的是TESS,NASA專門用於搜索太陽系內行星的下一代空間地理臺。圖片來源:SpaceX

作者:Phil Plait

編譯:艾麥樂

編輯:Steed

經過了一次推延之後,北京工夫4月19日晚上6:51,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從美國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火箭頂部的整流罩內裝的是TESS,NASA專門用於搜索太陽系內行星的下一代空間地理臺。

TESS的全稱是 凌星系內行星巡天望遠鏡,設計目的是 用它來掃描天空,搜索臨近恆星四周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那麼,究竟TESS是什麼,又將如何完成它的目的呢?

搜索離太陽系最近的岩石行星

第一顆繞着其他恆星旋轉的行星,是在1992年被確認發現的。它所盤繞的恆星,是一顆脈衝星,是恆星的殘骸,不能算是一顆普通的恆星。又過了3年,第一顆繞着普通恆星旋轉的行星被地理學家發現,更多的系內行星才陸續浮出水面。沒過多久,地理學家就發現,一些系內行星的軌道立體恰恰側對着地球,讓它們可以從各自恆星的正後方經過。發作這種狀況時,系內行星便會遮擋一點點星光,而在我們的眼中,這顆恆星就會稍稍變暗一些。這種變暗的幅度通常很小,但假如遇到到大個子行星和小個子恆星,這種所謂的凌星景象就能發生超越1%的亮度下降,用古代觀測設備很容易檢測出來。

2009年,NASA發射了 開普勒望遠鏡,來尋覓更多的凌星系內行星。開普勒望遠鏡只指向一小塊天空(位於天鵝座中),盯着大約15萬顆恆星,監測它們的亮度。它曾經發現了超越2300顆失掉確認的行星,還有差不多異樣數量的備選行星(即疑似是行星,仍需後續觀測來證明它們的確存在)。雖然後來,開普勒望遠鏡遇到了一些機器毛病,無法堅持原來的指向,但工程師設法援救了這項義務。如今,它仍在堅持任務,只是功用上遭到限制,必需活期改動指向。稱爲K2的這項拓展義務,也曾經發現了超越300顆系內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的設計目的,就是要深化到銀河系深處,它對闇弱恆星愈加靈敏,這是爲了盡能夠多地發現系內行星。開普勒義務是爲了答覆這樣一個成績:“ 宇宙中有多少系內行星,又可以分紅哪幾品種別?”

而TESS將要答覆的,是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成績:“ 離我們最近的岩石行星在哪裏?”

爲了做到這一點,它將巡視整個天空的85%(比開普勒望遠鏡的視場大將近400倍),察看大約20萬顆最亮堂的恆星,監測它們的亮度,搜索凌星的跡象。這些恆星大都離地球不遠(都在大約300光年以內),所以TESS將找到銀河系中離我們最近的一些系內行星。在總數上,TESS將發現少量的行星,而據估量,其中直徑小於4倍地球的行星,它應該可以找到大約50顆。

這樣的行星稱爲超級地球,在這樣的大小範圍內,行星仍有能夠次要由岩石構成,並且擁有一個大氣層。比這更大的行星,在構成進程中往往會迅速增長,成爲所謂的“ 迷你海王星”——它們比海王星小一些,卻很能夠擁有較爲濃重的大氣層。所以, 想要找到跟我們相似的行星,4倍地球直徑以下才是最佳的搜索範圍。

地球和另外幾顆人類已知超級地球的“合影”。除地球以外,其他行星的外表顏色及特徵,都只是藝術家的想象,我們對那些行星的細節簡直一無所知。圖片來源: NASA/Ames/JPL-Caltech

方便後續觀測確定行星細節

TESS的美好之處在於,由於它觀測的都是比擬亮堂的恆星,所以它發現的任何行星,應用空中設備都很容易停止後續觀測。這一點很關鍵,意味着我們可以用光譜儀對準它們,將星光拆分紅不同的顏色。假如測量得足夠精密,我們就能失掉有關這些行星的少量信息。最重要的一點是, 我們能稱量出這些行星的質量。

行星繞着恆星運轉時,它的引力也會拖拽恆星。行星會沿着一個大圓(或許橢圓)繞恆星旋轉,作爲回應,恆星也會小幅度擺動。我們無法間接看到這樣的擺動,但隨着恆星的擺動,有時分它會接近我們,有時分又會遠離我們,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從它的光譜中尋覓多普勒頻移。行星質量越大,它對恆星的拖拽就越強,恆星便會擺動得越快。所以, 經過觀測恆星的光譜,我們可以稱量行星的質量。

而凌星可以通知我們行星有多大,由於星光被遮擋掉多少完全取決於行星的個頭。 曉得了質量和大小,我們就能失掉行星的密度。而這,正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與地球這樣只要稀薄大氣層的岩石行星相比,有着濃重大氣層的行星密度會稍低一些。假如可以測定密度,我們就可以着手來理解這顆行星了。

此外,在某些狀況下,行星的大氣層也是可以被測定的。光譜剖析將提醒大氣層的化學構成。所以,找到臨近的太陽系內行星,的確十分十分重要。

這正是TESS要做的事情。

相比於這項龐大的義務,TESS自身實踐上小得驚人,大約只要一臺大型冰箱那麼大,總分量不到400千克。圖片來源:NASA

史無前例的乖僻軌道

TESS的軌道不得不提,由於它真實太過乖僻。

它既不像大少數天然衛星那樣在低地球軌道運轉,也不像開普勒望遠鏡那樣盤繞太陽運轉,而是 沿着一條長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到地球的間隔介於11萬千米到37.5萬千米之間。這條軌道還會翹起一個37°的傾角。

爲何要給它佈置這麼一條乖僻的軌道呢?

由於這是一條特殊的軌道。它跟月亮有着某種恰如其分的同步,每當TESS抵達遠地點,也就是運轉到離地球最遠的那一點時,月球總是會呈現在跟TESS呈90°直角的地位上。不只如此,TESS繞地球運轉一整圈所用的工夫剛好是月球的一半,如此一來,當TESS抵達遠地點時,月亮會呈現在它的一側,而再過大約13.6天,TESS再次抵達遠地點時,月亮會呈現在它的另外一側。經過這種方式,月球引力的影響就會在一個月內互相抵消,使得TESS的軌道可以堅持波動。

長橢圓軌道還有其他益處。它讓TESS遠離地球的磁場,而磁場會影響航天器的運轉。它還讓TESS永遠處在陽光照射之中,以免遭到熱脹冷縮的影響。在低地球軌道上,天然衛星每天都會閱歷好幾次日出和日落,宏大的溫差會延長天然衛星的運用年限。

爲了抵達這樣一條奇異的軌道,TESS將由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先抵達一條低地地球軌道,再經過二級火箭的再次點火,將軌道的遠地點推高到27萬千米左右。接上去,TESS將與火箭別離,用本身攜帶的推進器完成屢次軌道抬升,直到它無機會從足夠近的中央飛掠月球。月球的引力將改動軌道的外形和傾角,把TESS甩到最終的義務軌道上去。在那之後,TESS還要再經過2個月的試運轉,以確保一切設備都運轉正常。

TESS將在一條特殊軌道上執行觀測義務。爲了進入這條軌道,它還必需藉助月球引力的協助。

接上去,行星搜索將正式開端。

我發現,還歷來沒有哪個航天器被髮射到這樣一條軌道上。現實上,就連這條軌道的概念,也是2013年才初次有人提出。數學計算證明這是可行的, 假如這次義務成功演示了一點,估量將來會有更多的航天器運用這條軌道。

由於必需藉助月球的引力,TESS的發射窗口十分狹隘,每次只要30秒工夫。地球的自轉加上月球的地位都必需恰如其分纔行。

所以,你有沒有收看發射直播呢?畢竟,可以把地球、月亮、不計其數顆臨近恆星,以及能夠存在的一大批類地行星全都牽扯在內的探測義務,可沒有那麼罕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