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国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员质押给盟国,作为一种守约的保证,它一般用于求和求援或者是为了消除对方的怀疑和猜忌。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法的约束,对于质子,各国之间都有个约定成俗的默契,那就是你可以善待质子,也可以对他作出诸多约束,但是绝对不能伤害质子的性命。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所以质子行为也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各国质子大约有30起左右,令人诧异的是强国的质子行为比起弱国更多也更为频繁,比如秦国和魏国各约有6起,赵国和楚国各约有5起,反倒是实力比较弱一点的比如燕国和韩国的质子行为反而不多,这大概和越是强国战事越频繁,有求于人的时候也就越多有关。今天就说一说战国时期有名的五大质子,五人中有一人最终统一了天下,有三人回国后继承王位修成了正果,还有一人被逼杀。

先说说修成正果的三人。秦国虽然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和军事力量大幅提升,但是也引起了六国的忌惮,苏秦以合纵之策力图封堵遏制秦国,在此大背景之下,张仪主张以连横破合纵,于是和秦国并不接壤的燕国和齐国成了秦国重点的拉拢对象。秦惠文王不仅把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后来的燕易王),而且把幼子嬴稷与其生母芈八子单方面送入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而亡后,秦国诸公子争位,嬴稷和芈八子在外有赵武灵王内有魏冉和樗里疾等重臣的支持从燕国回秦国即王位,他就是秦昭襄王。

接下来的这一位名气比较大,他就是秦异人,他之所以入赵为人质是因为他在秦国众公子中最不受宠,所以被他父亲安国君送往赵国为人质。秦异人可以说是最憋屈最没地位的质子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赵国当时实力也不弱,不像其他诸侯一样要看秦国脸色,另外一方面就是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将士,所以对他更是冷落和诸多刁难,不过好在他碰到了认为他“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在吕不韦的运作之下秦异人逃离了赵国回到秦国,在其父安国君(也就是秦孝文王)死后即位为秦庄襄王。

楚怀王是战国最悲情的君王,他的儿子楚顷襄王熊横却是两度为质子。一次是楚怀王被张仪以600里地欺骗后羞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却三战三败,另外一方面齐魏韩三国以楚怀王背盟为由发兵攻楚,楚国不敌于是以太子横质子秦国求援,谁知太子横质子秦国期间有一次和秦国一位大夫发生殴斗,在打死此人后逃回秦国;另外一次就是太子横逃回楚国后,秦国发兵攻打楚国,这次楚怀王又把太子横送去齐国为质子向齐国求援。后来在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被扣押后,齐国放回了太子横即位为楚顷襄王。

本来作为质子起码都是一国王室重要成员,而且按照各国的默契,他们的生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是接下来的这位质子却让后人同情不已,而且关于他的故事也不少,他就是燕国太子丹,他没有死在赵国和秦国,却死在自己的国家被自己的父王杀了向秦国谢罪,可依然挽不回燕国亡国的命运。太子丹曾两度为质,一次在赵国,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为质子的嬴政,而且两人关系还很好;另外一次在秦国,这一次却是作为昔日同样为人质的好友现在的秦王政的人质。太子丹从秦国逃亡后谋划刺杀嬴政,可惜却是功败垂成,自己也被愚蠢的燕王喜杀害。

秦始皇嬴政在其父秦异人逃回秦国后,和他母亲赵姬继续在赵国为质,赵国虽然痛恨秦国和嬴政,但是在秦异人储君地位确认的情况下,加上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国力大不如前,不敢得罪强秦,于是送了嬴政回国。嬴政在秦庄襄王死后即位为秦王,开始了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图霸业,最终完成统一成为千古一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