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代帝王廟,簡稱“帝王廟”或“王廟”,是朱元璋爲紀念華夏先祖以及歷朝開國皇帝而設置的廟宇,起初建在南京,有16位帝王入列,分別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華夏祖先——“三皇五帝”:這是必須要入列的8位帝王,誰都不能將其排出帝王廟,否則會被視爲華夏民族之公敵,是背叛祖宗之表現,其王朝統治之合法性將會受到質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滅國。

歷代帝王廟,簡稱“帝王廟”或“王廟”,是朱元璋爲紀念華夏先祖以及歷朝開國皇帝而設置的廟宇,起初建在南京,有16位帝王入列,分別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嘉靖年間重修帝王廟於北京,祭祀18位帝王;清順治年間增加到25位;乾隆年間則增加到188位。有意思的是,帝王廟裏居然沒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據說是他殺戮太重,不能祭祀。正如康熙所言:“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故而秦始皇不能入列。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華夏祖先——“三皇五帝”:這是必須要入列的8位帝王,誰都不能將其排出帝王廟,否則會被視爲華夏民族之公敵,是背叛祖宗之表現,其王朝統治之合法性將會受到質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滅國。伏羲、神農、女媧是“三皇”,這三人貢獻很大,是華夏文明的創造者。伏羲創造了文字、八卦,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之標誌之一;神農,農業之神,爲中華農耕文明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女媧“補天”、“造人”,創造了“中華之人”。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則是“五帝”,貢獻也很大,如黃帝統一了黃河流域,讓華夏文明得以在安定之環境下發展成長。所以,歷朝歷代均要將“三皇五帝”這8位放在祭祀之列。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夏朝創業者——禹:這也是必須要祭祀之對象,因爲他是中華第一個朝代——夏,實際創始人,完成了原始會社過度到奴隸社會之重任。禹主持“塗山會盟”,讓各部落首領前來朝拜臣服,實際上已經宣告新的社會關係即將產生——國家,這被認爲是夏朝建立之重要標誌。此外,夏禹心中有國家、人民,爲了治理水患,他“三過家門而不入”,起到相當好治表率作用。司馬遷評價:“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對其功績十分肯定。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商朝開國之君——湯:此人也必須要祭祀,開創商朝600年國祚是其一,重用賢才伊尹是其二,更關鍵的是商湯發動“鳴條之戰”,推翻了殘暴的夏桀統治,這爲後世剷除暴君提供了珍貴先例,也符合儒家道德規範。宋襄公:“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肇有彼四海,四海來假。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馬端臨評價:“商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亦爲九州,分統天下,載祀六百。”李世民:“商湯不以鼎俎爲羞,姬文不以屠釣爲恥,終能獻規景毫,光啓殷朝”,對其評價都非常高。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其歷史地位與商湯一樣,均是剷除暴君之典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路諸侯發動“牧野之戰”,一舉推翻早就天怒人怨的商紂王,如此功績,後世也是非常肯定,將其與商湯功績並稱爲“湯武革命”。當然了,周武王最大的貢獻有兩,一是開創了800年國祚大周,享國時間爲史上之最,碾壓漢唐、兩宋、明清;二是玩分封制並制禮作樂,爲中國禮儀文化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惜,武王英年早逝,後續工作由他的弟弟周公旦完成,而周公旦也因此成了歷代賢臣之楷模,人人稱“周公”,即使是曹操、楊堅、李淵、朱棣這些野心家也不例外。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漢高祖——劉邦:大漢王朝創始人,不得不祭祀,否則談何“漢民族”呢?實話說,劉邦帶兵打仗很一般,爲人也不咋的,經常耍“流氓”。就武力值和“人品”而言,劉邦與同一時期的楚霸王項羽不在一個檔次。此外,劉邦率兵抵禦匈奴,差點在白登山被包餃子,差點成爲首位被俘虜之開國皇帝。但是,這都不是事,畢竟劉邦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之事,即是廢除秦朝苛政,實行“無爲而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是仁君之典範。史家評價:“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就這治國理念,歷代帝王無不吹捧。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漢光武帝——劉秀:漢朝中興之主,在王莽篡漢,各地起義軍風起之時,早已家道中落的劉秀硬是能憑藉自己力量再造大漢王朝。從歷史上看,王朝滅亡後,還能再建起大一統帝國的除了漢朝,沒有第二家,東晉、南宋這些偏安王朝就算了。此外,劉秀也是仁君一枚,上臺後立刻釋放奴婢、輕徭薄賦,想辦法恢復生產,與民同樂,故而後世評價很高。如《後漢書》評價:“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肯定了劉秀歷史地位。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唐太宗——李世民:實話說,唐朝的開國之君是高祖李淵,而不是李世民,這從《舊唐書》之記載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在《新唐書》中被粉飾了。此外,李世民玩“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並殃及太子、齊王家人,霸佔弟媳,架空李淵,堪稱殘忍。可問題是,李世民上臺後,實行“仁政”,虛心納諫,又成了明君之典範。史家評價:“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爲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爲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朱元璋評價:“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所以,李世民肯定入列,畢竟老朱都捧他。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宋太祖——趙匡胤:近代有詩曰:“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將宋太祖趙匡胤與秦皇、漢武、唐宗並列。從歷史功績看,趙匡胤還是差了秦皇、漢武、唐宗那麼一點點,畢竟他都沒能完成統一,宋朝與遼、西夏,後則與金、西夏並立,有段時間還稱臣(南宋對金稱臣)。但是,趙匡胤基本解決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混戰之亂像,給中原大地帶來和平、安定,理應值得肯定。司馬光評價:“陵夷衰微至於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於是太祖皇帝受命於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冑,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爲子孫建太平之基”可謂一語中的。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元世祖——忽必烈:作爲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之首位皇帝,忽必烈之歷史功績非常大。要知道,成吉思汗時代,蒙古遊牧騎兵是出了名的野蠻,經常破壞先進地區之生產力,乃至毀滅文明。但是,忽必烈不一樣,他崇拜華夏文明,大力保存儒家傳統,重用漢族士大夫,對民族融合貢獻很大。魏源評價:“元之初入中國,震盪飄突,惟以殺伐攻虜爲事,不知法度紀綱爲何物,其去突厥、回紇者無幾。及世祖興,始延攬姚樞、竇默、劉秉忠、許衡之徒,以漢法治中夏,變夷爲華,立綱陳紀,遂乃併吞東南,中外一統。”史家:“蒙古之興,無異於匈奴、突厥。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道德之說,豈非所謂書生之虛論者哉?然踐阼之後,混壹南北,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致治之隆,庶幾貞觀。”將其與李世民並列。

“王廟16帝”榜單:“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入圍,漢朝有2位

從上述可知,明朝時期建立的“帝王廟”供奉的16位大帝,每一位都有亮點,均是值得後世祭祀、參拜。不過,秦始皇、司馬炎、楊堅、李淵等開國之君則未能入列,尤其是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188席位是還沒他的份。由此可知,“帝王廟”之政治因素很濃,並不能客觀反映帝王之真實事蹟。各位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