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张继,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可以说是籍籍无名,一生仕途不顺,又逢乱世,连生死年份都不详。安史之乱时,张继避乱苏州,乘船夜泊城外,夜半难眠,写成了这首《枫桥夜泊》。虽然他还有其他诗歌流传,但只有这一首成为千古绝唱。就是这首诗成就了张继,使他在诗歌史上留名;也成就了寒山寺,使它在后世成为旅游胜地。

据说,在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这首诗在日本比在中国更流行,日本的小学课本中也有这首诗,人人皆能成诵,其地位几乎跟中国的《静夜思》一样。主要原因是寒山寺因高僧寒山而得名,寒山的挚友拾得,东渡日本,成为深受当地人崇拜的高僧。爱拾得及寒山,于是日本人模仿苏州寒山寺建了一座寒山寺,于是这首诗在日本大为流行,甚至后来日本人侵华时到苏州寒山寺把寺钟抢走运回日本。

关于这首诗,有几个争议性话题:

一是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对“夜半钟声”提出质疑,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但后人纷纷证实,苏州当地的寺院确实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可见,没有经过考证,不能随便质疑。

二是有人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提出异议。通常这句诗的意思都是理解为“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我独自对愁而眠”,但有人说这里的“江枫”指的是江枫桥,“愁眠”指的是愁眠山,这就变成了一个纯粹写景的句子了。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很牵强,当地的江枫桥、愁眠山肯定是因诗得名,也就是说先有诗才有地名。

诗歌的前两句十四个字高密度地集中了“月、乌、霜、江、枫、渔火”等一系列意象,月儿西沉,乌鸟啼叫,飞霜满天,江枫默立,渔火点点,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构成了幽寂清冷的意境。在这样的夜里,让漂泊异乡夜半难眠的诗人备感寂寥孤独,那份愁绪涌上心头,读者亦能感同身受。

后两句由前面的视觉转到听觉,只写了寒山寺的钟声。正因为环境的寂静,远处寺院的钟声在这夜半响起,显得更加悠远清亮,也反衬出夜晚更加寂静。也许是诗人漂泊到苏州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夜半钟声,所以才会独用一笔着重去描写它,而正是这着重的一笔,也让人对这钟声产生无限的遐想。

张继孤独的脚步已经远去,但他当年听到的钟声却延着历史的时空一直穿越到今天。请听,那清亮的夜半钟声已经在枫桥边响了千年,你是否也要去经受那个不眠的夜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