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張繼,在燦若羣星的唐代詩人中,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一生仕途不順,又逢亂世,連生死年份都不詳。安史之亂時,張繼避亂蘇州,乘船夜泊城外,夜半難眠,寫成了這首《楓橋夜泊》。雖然他還有其他詩歌流傳,但只有這一首成爲千古絕唱。就是這首詩成就了張繼,使他在詩歌史上留名;也成就了寒山寺,使它在後世成爲旅遊勝地。

據說,在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這首詩在日本比在中國更流行,日本的小學課本中也有這首詩,人人皆能成誦,其地位幾乎跟中國的《靜夜思》一樣。主要原因是寒山寺因高僧寒山而得名,寒山的摯友拾得,東渡日本,成爲深受當地人崇拜的高僧。愛拾得及寒山,於是日本人模仿蘇州寒山寺建了一座寒山寺,於是這首詩在日本大爲流行,甚至後來日本人侵華時到蘇州寒山寺把寺鐘搶走運回日本。

關於這首詩,有幾個爭議性話題:

一是大文豪歐陽修曾經對“夜半鐘聲”提出質疑,他在《六一詩話》裏說:“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但後人紛紛證實,蘇州當地的寺院確實有半夜打鐘的習慣。可見,沒有經過考證,不能隨便質疑。

二是有人對“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提出異議。通常這句詩的意思都是理解爲“江邊楓樹映襯着船上漁火點點,我獨自對愁而眠”,但有人說這裏的“江楓”指的是江楓橋,“愁眠”指的是愁眠山,這就變成了一個純粹寫景的句子了。但我認爲這樣理解很牽強,當地的江楓橋、愁眠山肯定是因詩得名,也就是說先有詩才有地名。

詩歌的前兩句十四個字高密度地集中了“月、烏、霜、江、楓、漁火”等一系列意象,月兒西沉,烏鳥啼叫,飛霜滿天,江楓默立,漁火點點,有動有靜,有明有暗,構成了幽寂清冷的意境。在這樣的夜裏,讓漂泊異鄉夜半難眠的詩人備感寂寥孤獨,那份愁緒湧上心頭,讀者亦能感同身受。

後兩句由前面的視覺轉到聽覺,只寫了寒山寺的鐘聲。正因爲環境的寂靜,遠處寺院的鐘聲在這夜半響起,顯得更加悠遠清亮,也反襯出夜晚更加寂靜。也許是詩人漂泊到蘇州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夜半鐘聲,所以纔會獨用一筆着重去描寫它,而正是這着重的一筆,也讓人對這鐘聲產生無限的遐想。

張繼孤獨的腳步已經遠去,但他當年聽到的鐘聲卻延着歷史的時空一直穿越到今天。請聽,那清亮的夜半鐘聲已經在楓橋邊響了千年,你是否也要去經受那個不眠的夜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