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辛棄疾的簡歷,會發現他的身份是將領加文人,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沒錯,集文韜武略於一身之大成者,就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真實寫照。古往今來,但凡突出愛國情懷的,免不了要承受着國破家亡的境遇。辛棄疾也不例外,從他小時候起,面對着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面對着被金人統治的大好河山,心中便生長出一種強烈的愛國意識,誓要渴飲金人血,收復舊山河。這種最直接的愛國情懷一直伴隨他的一生,使之一生都爲此而不懈努力。下面我們就透過南宋的烽火硝煙,來簡單梳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定都河南商丘,定國號仍爲宋,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浙江杭州。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山東濟南。從一出生便成爲亡國奴,從一出生便揹負着國恨家仇,辛棄疾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然而堅定的愛國意識就是在那時便樹立起來,他的老師田園詩人劉瞻曾問他今後的志向是什麼?辛棄疾答道:“我讀書不是爲了考取功名和做官,而是爲了寫盡天下賦,殺盡天下賊!”老師頗爲震驚,直言真是荒唐。

這就是辛棄疾,在老師眼中荒唐的學生,褪去青澀的面龐,披上一身的戎裝,一步步書寫着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華彩人生。1162年,年僅22歲的辛棄疾,親自率領50名騎兵衝進幾萬人金軍大營,將叛徒擒獲,並大喊:“大宋十萬大軍就要打來了!”於是曾經的宋軍舊部紛紛歸順,辛棄疾率領一萬多人馬,又從金軍的圍追堵截中殺了出來。這是辛棄疾第一次以宋軍將領的身份抗擊金人。此舉驚天下,震國威,以區區數十人抵抗金人數萬之衆,並能安全歸來,辛棄疾的膽魄與智慧可見一斑,沒有一種冒死的精神也是無力做到的。

辛棄疾回到了南宋,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裏,僅擔任通判、主簿這種低微的官職,自然也就沒有機會施展自己遠大的抱負。儘管如此,辛棄疾仍對恢復中原充滿了熱情和希望。這份報國的理想早已深深根植在心中。在《破陣子》他寫道:“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真是無限的悲憤之情溢於言表,難以言喻的壯志豪情不吐不快,寥寥數語盡顯英雄本色。

待何時才能收復舊山河,這是辛棄疾永遠無法了卻的夢。直到1194年,宋寧宗繼位,追封岳飛爲鄂王,並削去秦檜封爵,宋廷之中,到處是興師北伐之聲。國家意志決定了百姓的命運,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爲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爲之一振。寫下了一首詞《六州歌頭》: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

然而北伐並不是想象的這麼簡單,朝廷顯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辛棄疾親自上朝求見寧宗,極力陳述輕率出兵的弊端。可寧宗和韓侂冑一意孤行,仍執意按時北伐,結果宋軍又大敗而歸,這次敗仗的直接結果就是,宋寧宗爲了討好金國,直接效仿高宗幹過的事情,誰主張抗金就殺誰,因此就殺死了韓侂冑。真是太讓人心痛,辛棄疾聽聞此事,頓足捶胸,淚流滿面,大呼:“這些人斷送了抗金的大好形勢!”

想想辛棄疾耗盡一生的經歷,只爲北伐成功收復中原,然而一切皆付諸東流,真是令人扼腕嘆息。至此辛棄疾辭去一切官職,隱居不出,寄情于山水,流連於詩酒。然而其實內心並不快樂,很是苦悶。他在《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1207年,68歲的辛棄疾逝於江西鉛山,面對着半壁山河,只留下無限的遺憾和傷感。

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並不遺餘力的參與抗金,他流傳於後世的詞多達600多首,被世人譽爲詞中之龍,這一美稱是當之無愧的。他是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並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家的唯有他一人。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辛棄疾就是這樣,不改初衷用一生的堅守,把別人的苟且活成了熱血。

英雄暮年壯志未酬時,心中的烈火卻並未熄滅。66歲的辛棄疾登上鎮江北固山,懷着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