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提起國土上的外國租界,舊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便跳了出來。從1845年上海第一塊租界開始,到1947年收回天津最後一塊租界,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租界成了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嚴重踐踏了中國的主權。

一般認爲,租界的產生來源於清廷與各國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在最初的不平等條約中,並沒有租界這一說法。租界的出現,竟然是由清廷官員主動提出設立的。鴉片戰爭後,清廷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寧波等五個沿海城市爲通商口岸。1843年,英國在上海設立了一個領事館,正式宣告上海開埠。不久後,英國傳教士、醫生、商人紛至沓來,一時間,上海城中西裝與長袍摩肩接踵,方言與外語混雜一處,亂象衆生。

此時,上海道臺宮慕久坐不住了,害怕國人和外國人雜處滋事,從而影響自己的烏紗帽,於是他自願把黃浦江河灘上的一塊不毛之地租給英國,每年租金1500文。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公佈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標誌着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租界出現了。

有了先例,便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中國土地上陸續出現了大大小小的43塊外國租界,其中僅清廷主動送出的就有數十處。據《天津通志:租界志》記載,在天津甚至還出現了,清廷主動送給美國租界,而美國不願接受的情況。勉強接受後,1880年、1896年,美國先後兩次提出歸還天津美租界,清廷都置之不理。無奈之下,1902年美國將天津美租界轉送給英國,併入了英租界。清廷爲何如此無能賣國?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不想管洋人,而是想讓洋人自己管洋人,何況還有租金可收。

租界最初不準中國人入住,但後來英法等國看到了商機,開始吸引華人入住。洋人沒想到,允許中國人入住的政策一出,便大受歡迎,短時間內大量中國人湧進居住。1938年,天津英租界共有人口76815人,其中中國人72087人,佔總人口的94%。作爲國恥的象徵,爲何這些國人不顧羞恥,紛紛到租界居住呢?

原來,雖然提起租界,大家都很心痛,但居住在租界主要有兩個大好處。第一,租界的自主權很高,有自己的司法制度,有自己的警察,治安良好、遠離內戰、沒有匪患,歌舞昇平,租界內的秩序遠遠好過清末混亂的社會秩序;第二,租界內有西方化的教育環境,以及穩定的房產價值,從後代教育和投資價值上來說,也很吸引人。所以,儘管國人對於租界這種產物,莫不咬牙切齒,但從自身考慮,有條件的還是選擇進入租界居住。歷史上,我們熟知的很多名人都曾在租界內居住,如北洋軍閥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等,還有大文豪魯迅、抗日名將張自忠等。

租界產生的本質,在於清廷羸弱,無力守護主權和國土完整。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後,中國開始了回收租界的鬥爭。1947年,隨着天津意租界和意大利在上海及廈門公共租界被收回,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租界徹底關門,那段讓人感到無語又憋屈的歷史永遠不會再發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