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登基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變革當中都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於自己的成就,武則天本人也是十分傲嬌的。她曾爲了顯示自己的功德氣魄和皇統萬年的政治願景,費盡心思地爲自己造了17個字。而排在首位的就是“曌”字。武曌也成爲了自己登基以後的正式名諱。武則天爲什麼爲自己起名爲“曌”呢?這個字又唸作什麼呢?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武則天並非她的本名,她的本名在歷史書籍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在進宮之後,她被唐太宗看中,爲她賜名爲“武媚”,並冊封她爲“才人”,此後,她便以武才人的身份在宮中行走。而“武媚娘”則是後世對她名字的訛稱。唐太宗去世後,武媚娘依照唐朝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爲尼,發號“明空”。而她後來所造字“曌”也是日月在上,也可能與她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歷有關。

後來,唐高宗李治把她重新接入皇宮,並最終冊封爲皇后。在此期間,她的名諱一直是“武媚”,這種境況一直持續到唐高宗駕崩,武媚開始總覽朝政並準備登基稱帝。在她正式登基前,曾一直苦於沒有合適自己的大名。後來她多次命人討論,準備爲自己制定一個大氣並能顯示自己威望的名字。經過長時間的斟酌後,她決定爲自己定名則天,並特地造了一個名號,武曌。 “曌”與現在的“照”字讀音相同。意爲:“日月當空,普照大地”。

但對於“曌”字,其實很多人都有疑惑,爲什麼在有些書籍中記載的是“瞾”而不是“曌”字呢?其實這兩個字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字。武則天在一開始爲自己定名字的時候,用的是“曌”字,之所以出現“瞾”是因爲當時的人爲了避諱武則天的名號而刻意變換了字形,類似於現在的通假字。而這兩個字也被一直沿用下來,並逐漸被後世之人接受。在清朝它還被錄入了《康熙字典》,成爲了一種官方通用字體。

現在,“曌”字更是被《新華字典》選取成爲中國漢字的現行字體。武則天爲自己取了一個如此霸氣外漏的名字,可見她本人的政治抱負也是極其強烈的。但在當政的初期,她也確實表現出了不輸男子的政治手腕和治國韜略,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她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後世對於她的功勞和政績也有正確的記載和評價,稱她的執政有“貞觀遺風”。不過在執政後期她卻放縱自己任用“男寵”,導致朝政大亂。

公元705年,武則天重病不起,宰相張柬之等人便和禁軍統領李多祚等人進入皇宮,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把皇位讓給了後來的唐中宗李顯。之後她便被軟禁宮中,直到去世。李顯不願意稱呼她爲皇帝,而是把她的諡號定爲“則天大聖皇帝”與高宗合葬乾陵。這位風光了半生的女皇帝在自己去世之後,竟然沒有得到皇帝應有的稱號和待遇,這對於武則天本人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