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爲收復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北宋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北伐遼國。

雍熙北伐一開始,宋軍諸路皆捷: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 ,田重進于飛狐北破遼兵,潘美在西陘痛擊遼軍。

但是在後來的戰鬥中宋軍三路大軍連連失誤,互相爭功。戰術上的失誤也非常明顯,尤其是曹彬一路,十萬大軍出師,不但沒有在後勤補給上做萬全準備,使後勤補給線被契丹輕易切斷;而且在糧盡時全軍而退,再被宋太宗一詔擋回,退而復進,聽說遼大軍已到,又掉頭而退。

宋軍途中人多兵疲,缺糧少水,戰鬥力極度下降,連個象樣的殿後軍陣都組織不起來。耶律休哥率遼朝生力騎兵一路尾隨,邊殺邊追,邊追邊殺,一直追到歧溝關,遼軍發動總進攻,宋軍大敗。曹彬收拾殘兵,連夜搶渡拒馬河,於易山南岸紮營,準備休整一下喘口氣。幸虧宋將李繼宣死戰,才使得小股宋軍逃脫。而數萬宋軍,或被殺,或被溺,或被俘,損失巨大。

當時遼軍已佔據寰州,副帥楊業見斜軫軍已據寰州,兵勢大振,欲避其鋒,向潘美等建議道:"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衆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衆,保萬全矣。"而監軍王侁卻建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護軍劉文裕也贊成王侁的主張。楊業覺得這樣必敗,王侁便挖苦道:"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無奈,妥協道:"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爲諸公先。"將要進發之前,楊業哭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又指陳家谷口說:"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爲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潘美便與王侁等在谷口列陣。

斜軫初聞楊業兵將至,命蕭撻凜伏兵於路。第二日晨,楊業兵果到,斜軫佯退,之後伏兵出,楊業敗走,退至狼牙村。王侁等人從凌晨等到將近晌午時分,派人登臺眺望,以爲契丹軍已經敗走,想要爭功,遂領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制止,率軍沿交河(今桑乾河上游)西南行進二十里,得知楊業兵敗,竟不往救援,而全軍退走。而楊業自晌午力戰到傍晚,且戰且退,終於退到陳家谷口,卻未見半個宋兵的影子,乃頓足捶胸,拊膺大慟,再率部下力戰,身上受傷十餘處,士卒戰死殆盡,楊業仍然手刃數十乃至上百敵兵,因其馬重傷不能行,藏匿於深林之中,被契丹將耶律奚底一箭射中,落馬成擒,其子楊延玉、部將王貴盡皆戰死。楊業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

潘美本爲宋初名將,曾在北宋伐南漢之戰中,虛實並用,聲東擊西,多次以少勝多,戰勝攻取多見其功。伐南唐之戰,師次秦淮河,舟楫未具,揮衆涉水,大破南唐兵;但是陳家谷之戰前竟被王侁慫恿,置楊業於死地,又無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動,撤離谷口,楊業兵敗又不救援,這種表現固然有潘美的重大責任,但當時潘美已然是66歲的老將,常年的征戰已然使他失去了銳氣,加之官至晚年,不願意得罪太宗的"紅人"(宋制,監軍一般爲皇帝比較信任的宦官),所以聽從了王侁的安排,也因此成就了千古罵名。後世流傳甚廣的《楊家將》、《楊門女將》等小說、戲曲和民間故事中,以潘美爲原型的潘仁美成了典型的大反派,背上了本來不屬於他的歷史黑鍋。

事實上,此次戰役後潘美被削三級,導致楊業之死的罪魁禍首王侁被除名流金州,劉文裕除名流登州。而潘美雖然於第二年官復原職,但他仍舊悒悒不樂,數月而卒。然而,陳家谷之戰,雖然王侁先離開而致使缺守,但是潘美身爲主將,不能約束監軍的錯誤行爲,對於楊業之死,他亦難辭其咎。

雍熙北伐,是宋遼戰爭過程中宋對遼的第二次戰略進攻。這次戰略進攻的成敗,不僅在軍事上對宋遼雙方態勢產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宋的內政,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爲防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