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前幾年,

大家都面臨着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從生活、工作、社交各方面都需要不斷改變、適應。

或許大家經常會在職場某些方面,

感覺自己跟公司環境/企業文化/同事相處之間“格格不入”,

到底有哪些常見的“學生思維”?

在學生時代,大家都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學、朋友,一旦有作業或者簽到的時候,大家總是會互幫互助,儼然是一個“小社會”的感覺。

這大概是我們最引以爲豪的人脈了——我有很多朋友。因此維持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成爲了社交的重頭戲。唱K玩桌遊,都是維護「人脈」的有效方式。

但職場上,合作是人脈想要完成和達到的結果,大家對人脈的追求,本質上一定是利用比較優勢,最大化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因此,親密穩固的關係,在多數情況下是不適用的。大家應該學會發現自己的優勢、通過合作最大化地優化它。

大部分學生,對金錢的概念可能更多是消費。進入社會以後,腦子裏依然會習慣性把自己置於消費者的行列,而不會考慮如何成爲價值的創造者。很多職場新人習慣了消費,沒有把自己從學生的角色裏置換出來,嘗試着成爲價值的創造者。他們認爲自己只會花錢,但除了上班以外,沒有創造其他價值的能力。

學生時,大家比較重要的挑戰就是考試了,但是考試一般會在固定的日子進行,所以學生可以在考試之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復習。做好準備之後,上考場纔會覺得有信心。

但是這種「學生思維」,在職場是行不通的。因爲公司總會有一些特別緊急的需求,其中很多都可能會超出原本能力範圍的事情。但如果你能哪次當場逼自己一把,你會驚喜地發現:

其實那些你認爲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也是可以完成的,而那時的你則會對自己的能力範圍有一個新的認知。人就是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厲害。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謙讓、有禮貌。

於是日常生活中,面對別人善意的幫助或邀請,我們總是先流露出一副驚慌和錯愕的表情,連忙擺手“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就行。”

殊不知,這一點點“禮貌”成了我們與陌生人快速熟悉起來的障礙,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氣。

有時候,像這樣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夠順利達成,就可以快速拉近兩個原本陌生的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聯繫,爲日後的深層接觸做好恰當的鋪墊。

在學校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就是分數,只要努力刻苦學習,即使一個資質普通的學生成績也不會太差,所以導致大部分學生的一個思維慣性就是——只要努力,用功,就會有回報。但是到了職場,除了努力,還需要機遇和眼光。

在很多崗位的面試中,總會出現幾個學生說:“我可以不要工資,等公司什麼時候認爲我能力符合該職位後,再發工資給我也行。”

但是,這樣的學生往往最後都被拒絕。因爲公司的招聘是想招到合適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我們要清楚,職場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任何一家正常的公司,都不會因爲你的工資打折而決定錄用你,決定錄用你的關鍵永遠都是因爲你的價值。

即使在大學,學習也大多是被動的。但是,一旦你進入企業工作,你就要轉換思維。我們要明白,在企業中沒有人盯着你是否進步,你自己時間長做不好本職工作,等待你的只有辭退。

很多畢業生新入職一家公司,都會受到新員工培訓,但這種培訓一般不太細緻,只介紹大概流程,需要新員工儘快精通本職工作,不懂就自己查資料或請教老員工。

但是,老員工也不是你職場的老師,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想盡快成長進步,你就需要主動學習,而不是等着別人逼着你學。

學生時代,我們很努力,但是成績沒考好,老師會告訴我們,努力了就好,父母會因爲看到我們努力了,也就不會責怪我們。

但是在職場上,老闆、領導以及客戶,看的是結果。無論你付出了多少艱辛,只要你沒做出對應的結果,就會被視爲不合格。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重數量,職場思維重質量。前者關心過程,後者關心結果。

那些以結果爲導向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晰的目的,他們會思考更多達到目的的方法,針對性地做,時刻關注效果,及時調整。而不是盲目努力,計較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做學生的時候,老師都鼓勵我們不懂就問,問題不要留在心裏,爲的是避免不了了之。但是需要清楚一點,老師的職責是引導我們去學習,幫助我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在工作中,如果還是延續這樣的自我認知,那是要出問題的。因爲老闆請你來工作,是要求你幫他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教你如何工作的。

我們需要有一定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也不是鼓勵大家,不懂就自己浪費一整天時間,悶頭摸索。我們需要時刻記住,工作是爲了解決問題的,如果自己長時間解決不了,不但浪費時間,還拖累了團隊。

如果大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可以根據自己的效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自己摸索。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就藉助外部資源,尋求同事前輩的幫助,這樣一來,不僅自己印象深刻,還能高效完成任務。

“學生思維”並不是給所有的學生貼上標籤,

只是提醒大家,從校園跨度到職場,從學生轉變爲員工,

我們需要轉變的思維、習慣有很多。

只有不斷適應職場環境,才能在工作中更加順手。

不要太沮喪自卑,

職場新人並不是“職場寶寶”的同義詞。

我們更多需要不斷髮掘自己的潛力、可能性,

最大化自己的優勢,

這纔是我們所需要關注的。

(提醒:“學生思維”不特指所有學生。)

綜合自網絡

責任編輯:王凱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