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的寶馬集團年會上,寶馬的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是這家公司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年——收入和利潤連續8年創新紀錄。

對於寶馬而言,“成爲一家成功的汽車製造商”的目標似乎早已達成。深入人心的操控基因、經過“二戰”洗禮的深厚發動機技術底蘊、以及無數全球賽事上奪得的耀眼戰績無不證明了“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的強大。

眼下,這家在汽車製造商舞臺上已經獲得巔峯讚譽的公司有一項更宏偉的計劃——轉型成一家高科技公司,並重塑人類未來的移動出行體驗。

爲了實現這項計劃,寶馬在兩年前的“百年誕辰”上提出了“第一戰略”,並由此引出了以自動化(Automated)、互聯化(Connected)、電動化(Electrified)、服務化(Services)爲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具體戰術,總結就是A.C.E.S。

近期,寶馬的一系列動作顯示,這家公司正在上述4個領域加速佈局,例如在華啓動了Mission i、與奔馳合併移動出行業務、建立自動駕駛研發中心等等。

而寶馬日前在寶馬集團研究與創新中心(FIZ)舉行的數字化技術創新日(Digital Day)中,將其在A.C.E.S.進程中的最新研發成果向全球媒體進行了展示。

這些技術涵蓋從汽車設計、製造,到互聯體驗、車輛安全、自動駕駛等各個層面。而其中與消費者關聯度最高的想必是擁有18年曆史的iDrive智能互聯繫統迎來了第7代版本。

試圖重塑未來高端出行方式的寶馬展示了它最新的技術成果

2001年首次推出後,寶馬成爲了車載智能互聯領域的先行者。至今,iDrive系統始終是寶馬車輛在智能互聯方面的重要一環。而後來奧迪推出的MMI系統、奔馳推出的Command系統多少都有些iDrive的影子。

第7代iDrive系統將於今年年底正式亮相,並在新BMW X5上首次應用。第7代iDrive的設計理念圍繞客戶的個人需求而設計。全新數字儀表盤不再模擬傳統刻度儀表盤,而是在外形和佈局上與寶馬經典的“天使眼”呼應。新設計爲儀表盤中心騰出了更多空間來顯示車輛的信息,包括簡易導航地圖、車輛信息等等。配合前擋風玻璃上HUD系統,幾乎所有車輛數據都能在駕駛員的視野範圍內清晰顯示。

新一代系統還能爲駕駛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互動體驗。如今中控屏的主頁面可選擇二至四個菜單欄佈局,每個菜單欄均可對選定的內容進行實時信息顯示。同時,當車輛接近目的地時,車載導航地圖將自動打開,主動爲駕駛者推薦周邊可用停車位,並支持預訂車位和繳費功能。

在全新系統上,人車的多模式交互體驗得到了加強。交互系統中的手勢控制將新增兩種手勢選擇,達到7個;自然語音控制系統也進一步得到完善;車輛屏幕模式的變化也將不侷限於液晶儀表盤;中控顯示屏和後排娛樂屏幕也可隨駕駛模式的變化而改變,令內飾氛圍更加統一。

在另一項關注度極高的領域——自動駕駛板塊中,寶馬展示了其結合5G、AI、V2X技術打造出的一套十分具有立體感的智能交通方案。

當前,自動駕駛的基礎系統ADAS(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對數據和圖形的數量與質量需求皆在提升。車輛的攝像頭、雷達傳感器在單位時間內收到的數據流越多、圖片精度越高,對此後車輛系統執行各種操作的反應速度和正確性就越有利。

基於這種考量,寶馬認爲5G技術將成爲未來趨勢。5G網絡與現有的4G相比,“數據傳輸速率理論上將提升100倍,延時也將縮短至1毫秒”寶馬相關領域工程師告訴界面汽車。寶馬認爲,只有通過5G高速信息傳輸,才能滿足自動駕駛海量數據傳輸的速度和可靠性。爲此馬集團正在開發能夠匹配5G網絡的技術和系統,以便在2020年運用到量產車中。

與之匹配的是寶馬的實時危險警告系統(Hazard Warning)系統。未來,所有搭載了智能互聯功能的寶馬車輛間均可彼此實時共享道路交通信息。道路上的BMW車輛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採集實時數據並匿名傳輸至雲端,服務器將此與實時天氣和路況等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對公共道路交通的全面判斷,最終實現將前方道路潛在的危險狀況,有針對性地發送至位於相關區域的車輛,以保證行駛的安全和高效。

試圖重塑未來高端出行方式的寶馬展示了它最新的技術成果

上述場景就是業內常提的V2X(Vehicle to X)中的一種,通過與道路設施與信號基站的信息互通,可觀察到比本車傳感器探知範圍遠出數倍的道路狀況。近期上海、北京等地規劃的自動駕駛車測試道路周邊就搭載了類似裝置。

簡單來說,這將增強自動駕駛系統最基本的分析和預測路況的能力,讓從前靠單車傳感器單獨作戰,演變爲道路設施與車輛的協同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硬件,軟件更是自動駕駛實現的關鍵,軟件指的是“算法”。而具有不斷優化學習能力的“算法”被稱作“人工智能”。寶馬希望通過在該領域的投入來有效地對車輛所採集的數據進行分類和評估,通過特定的計算模型準確地分析和預測當前和未來的交通狀況。

當車內司機面對前方路況時,肉眼固然能辨別出附近車輛與行人——但問題是,不夠快、不夠準。而當攝像頭收集到的圖像信息通過強大的算法處理後,系統的辨別精度和速度遠非人類所能達到。

“數字化創新日”現場,工程師當場給媒體做了一份測試,在電腦顯示屏上有一張“第一視角”的駕駛畫面,顯示2秒後,提問人眼看到了多少輛車和多少個行人。顯然沒有人能夠正確回答——但算法可以。

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會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自主優化,它將協助駕駛者安全可靠地應對各種複雜路況。

現在,與其說自動駕駛是一項技術,不如說它是一個體系。硬件傳感器性能、數據傳輸速率、車路協同、算法缺一不可。而寶馬正在試圖建立這套體系。

在全方位整合數字化應用的過程中,寶馬的研發成果並非全部體現在成品量產車上。

一項被稱爲“MR混合現實”的技術被應用在汽車設計階段。如果對AR、VR有所瞭解,那麼MR不難理解。通過MR,工程師設計內飾時將現實場景與虛擬環境進行結合,因此被稱爲“混合現實”。

試圖重塑未來高端出行方式的寶馬展示了它最新的技術成果

設計師坐在真實的駕駛座位上,將視覺與聽覺內容利用VR技術進行模擬演示,可以讓研發人員的肉體與視覺感官統一,猶如坐在一輛真車內部。在車輛開發之初便可感受各種路況下的真實感受。

這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建立物理模型的時間,更能幫助他們更輕鬆、更精確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爲實現更加舒適和人性化的內飾設計奠定了基礎。

同樣被用於車輛開發設計環節的是3D打印技術(此處指“增材製造”,另一種3D打印被稱爲“減材製造”),它與MR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更多地用於車身架構的開發與改進。

試圖重塑未來高端出行方式的寶馬展示了它最新的技術成果

有別於傳統的零件製造工藝,增材製造不再需要傳統的衝壓、鑄模等生產工具,零件的幾何形狀完全由電子數據決定。正因爲該技術在數字化方面的高靈活度,增材製造經常運用於生產結構較複雜的車輛部件。

例如,新款BMW i8敞篷跑車軟頂頂篷的生產就用了類似的金屬粉末激光熔化技術,新BMW i8敞篷跑車的軟頂具有更加優化的幾何形狀、更輕的重量和更高的剛性。同樣,增材製造技術還被用於MINI個性化定製服務當中,側舷窗及車內裝飾面板等個性化部件均由該技術生產。

這項技術每年可向寶馬的各個開發部門提供約140,000個各種樣式的原型部件,大幅提高了開發效率,助推寶馬在生產方面的發展。

人機交互系統、自動駕駛、MR、3D打印,四個看似關聯度不高的領域實際上體現了寶馬集團在設計、製造、用戶體驗以及車輛安全等汽車各個層面上的數字化運用。而這種改變,將幫助這家公司從一家傳統屬性的汽車製造商轉變爲一家以“重塑人類出行方式”爲目的的高科技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寶馬的改變並不只侷限於上述領域。

在“共享化”理念普及的當下,汽車共享被認爲是未來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將逐漸接受並偏向於此類出行方式。試圖重塑出行方式的寶馬顯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從推出DriveNow共享出行服務,到擴展至ChargeNow(即時充電)”、“ReachNow”、“ParkNow”等多項業務,再到收購北美地區最大的停車應用軟件服務商Parkmobile,直至近期與戴姆勒Car2go業務合併,寶馬在持續挖掘汽車共享領域業務拓展的可能性。

寶馬知道,要改變未來出行方式的第一步是擁抱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