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初识全国劳动模范拉巴是在那曲客运站的会议室,带着墨镜的他面对一大帮记者的采访显得有些紧张,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着记者的问题。由于常年跑客运运输,拉巴的眼睛已经严重散光,即使在室内也要带着墨镜,也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会摘下来。

图为拉巴驾驶汽车,准备出发。

朴实、善良是拉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是拉巴20年客运司机生涯的真实写照。拉巴早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也记不清拉萨到那曲这条路跑了多少次。

谈起自己的经历,拉巴总会混淆哪些事是哪个时间发生的,也只依稀会记得发生的季节和当时的着装。

记得那是个冬天,有两位老人穿着已经很脏的藏装在拉萨市西郊客运站门口下了车,一位波拉(藏语爷爷)搀扶着莫拉(藏语奶奶),步履蹒跚地往客运站走去。拉巴见状赶忙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得知二人要去那曲后,拉巴告知两位老人自己就是拉萨到那曲客运线的司机,并告诉二人要坐公家的车,因为公家的车有保险,出了事情会有赔偿的。千万不要坐黑车,虽然价格会便宜些,但是出了事情很难找到人负责。

图为拉巴在为客人检票,确认车次。

两位老人很为难,说:“我们也知道这些,但是现在,我们没有钱买任何车的车票了。”拉巴看着两个老人心有不忍,考虑过后,跟两位老人说:“你们先等一下,待会发车的时候,如果我的车的人数没满的话,你们就坐我的车回去吧,不要你们的钱。”

拉巴垫付了二位老人的车费。到了那曲后,得知两位老人要去聂荣县,拉巴赶紧去找到自己跑那曲到聂荣县线路的同事,和同事说明了情况,又要帮两位老人垫付去聂荣县的车费。同事得知情况后,也没有收取拉巴垫付的钱。

图为拉巴在为客人系好安全带。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拉萨回那曲的路上。当车子驶过堆龙德庆区的时候,拉巴遇到了三位背着登山包徒步的汉族姑娘在路边搭车。热心的拉巴得知她们要去内地,建议她们可以先坐到那曲再看看。当得知她们没钱的时候,拉巴一如既往地垫付了车费。到了那曲之后,三位姑娘从口袋掏出了三颗糖送给了拉巴。

这三颗糖虽然价值不大,也抵不上三百元的车费。但这是一种感恩,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民族间团结互助最直观的体现。

图为拉巴在为客人把行李装上车,完全不顾衣服上沾满灰尘。

20年的时间里,拉巴遇到了许多车祸,也救过许多人。拉巴痛心地说:“所有的车祸中,自驾游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一是由于路况不熟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车速过快。”正是意识到车速问题的严重性,拉巴从不高速或激烈驾驶汽车,每一次的启停都很平缓。正是因为拉巴良好的驾驶习惯,在2004至2009年未换新型客车之前,他为公司节省油料高达10000多公升。

“以公司为家,为他人着想”是发达客运公司副总经理陈昌云对拉巴的评价。陈昌云说:“在2008年到公司至今,拉巴没有一次事故发生,车辆维修报销费用也是少之又少。路上‘捡客’收入上缴却是最多的。作为2010年全国道德模范的拉巴在每周的驾驶员会议中发言、交流心得也是最多的。公司也非常重视拉巴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新规范的商议阶段都会参考拉巴的意见。”

图为那曲客运总站。

被追问到某一件事情的具体时间时,拉巴师傅腼腆地笑了笑说:“真的记不清是那一年。”也许对于拉巴来说,这些别人看起来了不起的事情,在他这里就像是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一样,习惯使然。

图为拉巴(前排右一)全家合影。

拉巴的家,面积不大的地方却收拾的干净整洁。墙上一排排的奖状,院子里整洁的书桌和窗上挂着的吉他,让这个充满酥油香家庭多了一份书香气息。

拉巴的大女儿次仁拉姆和儿子扎巴曲杰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小女儿次仁康珍正在拉萨第二高中上学。

图为拉巴和孩子们的奖状。

因为常年聚少离多,三个孩子对父亲有些疏远,谈起自己的父亲,扎巴曲杰有些紧张。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严厉的。小时候会因为自己调皮、不听话打自己,会因为没完成作业而责怪自己。现在渐渐长大了,他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父亲拼命工作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为了让他们将来有个更好的前程和人生。

图为大女儿次仁拉姆的吉他。

拉巴的爱是深沉的、如山的。表面严厉的他会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为他们在放学回来之前买好蛋糕放在桌子上;会因为对大女儿的一个承诺坚决把烟戒掉。这么多年,他默默付出,却不善表达。对家人如此,对同事如此,对旅客亦是如此。

图为拉巴在草坪上种下的树苗。

三个月前,离家不远的地方,拉巴种了一棵买来的树苗,树干底部还包裹着御寒的塑料布。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种活一棵树,连拉巴的家人都不太看好。虽然现在还是光秃秃的树干立在那里,但是拉巴还是执着的每三天去浇一次水。

眼前的这棵树也许存活几率渺茫,但是拉巴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早已在这片藏北高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中国西藏网 图、文/赵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