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是自然選擇後適者生存的結果。但問題在於,爲什麼變小會被選擇留下來,而大體型卻會被淘汰呢?

1.jpg

第一,體型大往往意味着耗能大,這樣對食物的需求也大,一旦鬧饑荒,先餓死的肯定是個頭大的,個頭小的喫一點就可以了,而個頭大的總是不夠喫。

第二,生態學上有所謂“伯格曼法則”,簡單說就是溫度越低,生物生長就越慢,成熟期就越遲,壽命越長,個頭越大(僅在同種或相近種類中比較才成立)。所以冰河時代的猛獁象個頭比現在的非洲象亞洲象都要大很多。當然恐龍時代的氣溫還是很高的,這個另外解釋。

2.jpg

第三,恐龍體型大,在最開始是它們稱霸地球的原因之一。恐龍的稱霸,一方面是因爲它們是當時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爬行動物(比它們高等的鳥類、哺乳類尚未出現),在結構和功能上比其他種類的生物更勝一籌,另一方面,它們巨大無比的體型使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沒有天敵。當時是一個靠蠻力取勝的時代,誰的力氣大,誰的拳頭硬(比喻說法,恐龍的那個不能算是拳頭),誰就能取勝。但後來由於尚不十分清楚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鳥類和哺乳類迅速進化,進入了一個由神經系統取勝的時代。我們的神經系統最發達,所以我們人類現在最厲害。

3.jpg

第四,爲什麼現在的昆蟲也沒有遠古那麼大呢?最早的循環系統是開管式的,因爲血管還沒有進化出來,後來到環節動物時出現了閉管式循環,也就是出現了血管。本來昆蟲比環節動物高等,也應該用閉管式循環的,但是閉管式循環給昆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就是一旦昆蟲的胳膊腿什麼的斷了,就會導致大出血,然後死亡。之所以會失血過多,是因爲閉管式循環的血壓比較高。所以後來昆蟲就逐漸又進化成了開管式循環。開管式循環的血壓低,所以要是把蚊子螞蟻的腿扯下來,它們一般不會死掉的。但是開管式循環的弊病是循環效率低,要是還像原來那樣的大個頭,那氧氣是絕對不夠用的,所以昆蟲就變小了。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爲什麼不像昆蟲那樣也進化成個頭小、開管式循環的呢?因爲我們有很好的內骨骼,胳膊腿不是那麼容易斷,沒有必要。

4.jpg

當然,遠古也有很小的動物。實際上,在恐龍稱霸的後期,小型的鳥類和哺乳類已經開始慢慢萌芽了,但是由於恐龍的稱霸佔據了大部分的生態位(生態位簡單說就是各種資源),它們一直沒能迅速發展起來。後來恐龍突然滅絕,騰出了大量的生態位,給鳥類和哺乳類的發展創造了空間,所以鳥類和哺乳類就迅速發展起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