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用AI養豬的新聞傳出,讓很多人頗爲驚奇,加上背後是阿里投資和推動,讓這個話題更有了討論的熱度。

▲圖注:豬臉識別示意圖(來自網絡)

具體來說,也就是基於機器視覺技術,AI算法爲每一頭豬建立一套檔案,包括豬的品種、日齡、進食情況等,從而對豬的行爲特徵進行分析。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測溫技術,還可以通過對豬的咳嗽等行爲判斷是否患病,做出疫情預警等。

甚至讓馬雲得意和自豪的說自己比丁磊更懂養豬!

但是AI養豬的話題熱度剛褪去沒多久,猶如接力一樣,AI養牛又橫空出世了,給我們帶來新的刷新認知的機會。

荷蘭AI創業公司ConnecTerra開發了一個“智能奶牛監測系統”,跟蹤每頭奶牛的一舉一動,將現場信息傳回給農民。

該系統基於谷歌的開源人工智能平臺TensorFlow,該系統使用附着在牛脖子上的運動感應“FitBits”來分析它的行爲。此前,我們曾注意到這家Connecterra公司已經獲得了18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

康涅狄格州宣稱,它的“Big Bovine Brother”網絡可以通過分析內部溫度的變化來判斷一頭牛是否在24到48小時內患病(這還不包括外界的高溫和溼度等外部因素)。

它還可以學習諸如行走、站立、躺下和咀嚼等行爲,如果某頭牛決定不去喫第二份乾草,這個系統就會自動提示並敲響警鐘。

該公司聲稱,許多農民直接受益於這項技術。微軟前僱員Yasir Khokhar和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Yasir Khokhar說:“對於一個典型的荷蘭農場來說,我們已經看到使用ConnecTerra的農場運營效率提高了20%到30%。”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人工智能驅動的傳感器才能知道奶牛是否沒有最大限度地生產嗎?奶農已經存在了至少7500年。

有牧農稱,這種裝置能更快地識別出病牛,但許多農民並不認爲它們是必要的,因爲他們已經對病牛產生了第六感。

格魯吉亞奶農馬克·羅傑斯(Mark Rodgers)對“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表示:“只要看着一隻奶牛的眼睛,我就能在一間感覺不太好的房間裏看到一頭牛。”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問題。爲了讓牛羣與Connecterra平臺系統建立聯繫,每頭牛要花79.99美元,此外每頭牛每月要收3美元管理費。如果你的牛羣裏有相當數量的奶牛,那麼這樣的花費加起來也是不小的開支。

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個體動物進行檢測觀察本身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農民可以更快地對疾病和其他行爲變化作出反應。

當然也有一個缺點:如果農民將來繼續使用像ConnecTerra這樣的技術,他們的直覺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嗎?那下一代的奶農呢?

奶農應該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在沒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對奶牛的需求作出反應。教農民如何看牛,他們就會一輩子有牛奶喝。

但不可阻擋的人工智能技術浪潮正在幾乎佔據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歸根結底,關鍵是要在農民的直覺和讓每個人都樂意接受的技術援助之間找到平衡。

豬啊、牛啊都已經被AI了,下一個會是AI養羊嗎? 歡迎留言亮出你的想象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