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趣的研究

今天看《對“僞”心理學說不》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對於“哪些因素和人們對避孕工具的使用有關”這個問題,臺灣曾經做過一個大型的調查研究。一個由社會學家和內科醫生組成的團隊,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研究哪種變量能夠預測避孕方法。

數據收集上來後,研究人員發現,和使用避孕工具相關性最高的變量,竟然是一個家庭中的家用電器,比如烤箱,電風扇,吹風機什麼的。

對於這個結果,你恐怕會一笑置之,畢竟誰也不會真的傻到提議說,爲了避免青少年的早孕問題,政府就多給他們大量發電風扇吧。

因爲電風扇問題和避孕問題,是相關的關係,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個相關,有可能是因爲兩個都是某一個相同第三變量的結果,比如家中比較富裕的人買的起家用電器,同時也比較注意避孕措施。

從相關性,到因果性中間還有很多條路要走。

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我們要分清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區別,才能不至於讓我們產生認知偏差。

2、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區別

比如喫辣和長痘痘這個事情。

很多人認爲這兩者是因果關係,所以很多人怕長痘痘,總是在極力壓抑着自己的喫辣天賦屬性。

但是,科學證明,喫辣和長痘痘只是強相關關係,其中涉及到的另一個第三變量其實是高糖和高熱量攝入。

喫火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喫很多高熱量和高糖(澱粉),這些血糖生成指數(GI)高的食物纔是讓你長痘痘的罪魁禍首。

但是辣的這個痛覺刺激,讓我們與記憶力長痘痘的痛覺關聯了起來,於是依照直覺,我們把辣和痘痘給因果對立了起來。

其實這裏面涉及到的第三個變量——高GI食物,纔是核心,一方面它和喫辣強相關,另一方面它和痘痘是因果關係。

這裏面從喫東西,到長痘痘,整個邏輯鏈條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用A-B,B-C,C-D,D-E,這裏面A是高GI食物,痘痘因果關係的第一層級,B是血糖升高,C是胰島素增加,D是雄性激素增加,E是長痘痘。

從A到E,中間每一個結果,都可以找出很多個因,如果這些因用A1,A2,A3,,,,,,,B1,B2,B3,,,,,來表示,那麼每一個A1-E1,A2-E2,都是一種導致痘痘的因果鏈,每一條鏈上的每一個結果,都能找到很多相關性的其他症狀或者行爲。

而這些鏈條,我們的科技水平,是無法完全挖掘明白的,於是每一個行爲背後的相關性行爲,就容易被我們所誤解,從而產生錯誤的決策。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科學,因爲只有科學,才能用人造條件限制的方法,測試並挖掘出背後真實因果鏈條。

3、因果性的方向錯覺

在社會教育領域,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學生成績低下,藥物濫用,早孕吸毒等等行爲都是由低自尊造成的。

這個因果關係很明顯,是低自尊造成了這一系列的行爲,而高自尊則會帶來高學業成就,和未來高事業成就。

這種觀點給了很多自尊提高計劃帶來了很大的動力,但是這只是一個假設而已。

這種假設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真實因果的方向有可能是反的。

其實是高學業成就,帶來了高自尊。

這也是現在自信教育的理論來源之一。

同樣的,孩子的不良習慣問題和學習成績問題,家長總是認爲是因爲孩子逃課、留戀網吧導致了學習成績下降,所以總是威逼、脅迫、甚至送到楊校長那裏,就是爲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提高。

但是真正的事實,正好相反,正是因爲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無法在學業中獲得反饋和自尊,所以孩子尋求在校外的其他地方尋求正向的評價,比如網絡遊戲。

4、認清世界的真相,從分辨因果和相關關係開始

相關性和因果性的誤判,會讓我們產生很多選擇性的偏差。

比如三亞空氣好,所以那些因爲因爲在霧霾滿天的城市生了呼吸疾病了人,總是會選擇去三亞調養。

於是就出現那麼一個現象,在三亞的醫院和療養院,甚至於因爲呼吸疾病死亡的比例,反而是全國最高了。

如果你單單看兩個數據,你會懷疑人生的。

那是因爲你的大腦中,默認的因果關係,就是空氣差,導致呼吸疾病,沒毛病。

但是,三亞的這兩個數據,明顯就是另一條因果關係的迴路了。

同樣的,上海最好的私立高中,如果去統計國內重點大學升學率,你會發現它竟然還不如排名4-6名的高中,那又是爲什麼呢?

那是因爲你沒發現,最好的私立高中,他們選擇的出路,往往大部分都是出國留學了,所以真正留在的國內重點的反而是少數。

所以,因果性和相關性,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需要搞明白的兩個概念。

當你面對這兩個變量的時候,是否還存在一個第三變量?

是否他們的因果關係的真相,其實是相反的呢?

你可以從那些爸媽跟你說的,你覺得非常的對的生活小常識開始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