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正在火熱進行,38臺劇目角逐文華大獎。這些劇目中,現實題材佔據多數,其中多部作品是取材、改編自當代中國的真人真事,講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好故事。

來自各行各業的新中國的建設者,構成了舞臺上光彩照人的羣像,他們的精神和事蹟氣壯山河。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靈感,正成爲舞臺藝術創作的自覺追求和使命擔當。文藝工作者在劇本打磨、人物塑造、舞臺表現等方面的不斷探索,讓新中國故事有了新看點、新氣象。

努力開掘現實題材藝術創作富礦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優秀黨員幹部及其先進事蹟,是當代中國舞臺藝術創作的富礦和生動主題。亮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劇目中,話劇《谷文昌》《幹字碑》與豫劇《重渡溝》、河北梆子《李保國》、秦腔《民樂情》等都屬這類作品。在較長一段時間,不少藝術作品對黨員幹部和先進人物的塑造側重於道德層面,主要歌頌他們的高尚情操,上述作品則加大了業務實績等方面的筆墨,用生動的形象、故事精彩詮釋“擼起袖子加油幹”。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

此外,創作者進一步打開視野,讓舞臺上的當代英雄形象譜系進一步擴展。黃梅戲《鄧稼先》展現“兩彈元勳”向死而生的精神境界;話劇《蒼穹之上》《追夢雲天》講述航空航天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使現實題材更具當代感;舞劇《天路》講述三代人不忘初心、前仆後繼建設青藏鐵路的故事,深情歌頌了堅定頑強的“天路精神”;話劇《柳青》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再現創作歷程;豫劇《戈壁母親》透過一位中原母親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故事,謳歌內地援疆軍墾人的大愛情懷;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人民音樂家施光南擁抱世界、擁抱時代的激情和對國家、對人民的深情;滬劇《敦煌女兒》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以堅韌柔情潤澤戈壁大漠、以博學多才書寫敦煌學新歷史、以執着信念創建“數字敦煌”的不平凡人生。新中國的建設者以各自的堅守實現國家建設“奼紫嫣紅開遍”,化爲舞臺之上令人感動、震撼、歡呼的篇章。

精心打磨劇本,抓好表演細節

豫劇《戈壁母親》

國家發展離不開兢兢業業的建設者,但在舞臺上塑造他們的藝術形象、講述他們的故事,並不容易。許多主創感到,越是正面人物越難寫、越難演,把打動人心的真人真事搬上舞臺,感染觀衆並引起共鳴是個大課題。

話劇《追夢雲天》

精心打磨劇本是創作成功的基礎。由編劇王儉創作的話劇《追夢雲天》,劇本經過數次修改,人物關係經過多番梳理,使故事結構更緊湊、人物情感更飽滿。在導演胡宗琪看來,在劇情集中的前提下,還要讓觀衆看到更大的格局和場面,主創團隊攻克技術難關,以半懸在空中、與舞臺平面呈斜面傾角的LED屏,實時展現主人公在研製、試驗過程中的探討和爭論,讓舞美設計與情節發展、人物情感相統一。

戲真不真,演員表演是關鍵。河南豫劇院三團團長賈文龍在《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等作品中成功塑造了數位基層幹部形象,在《重渡溝》中,賈文龍緊緊抓住扶貧幹部馬海明的特殊之處——他除了具有黨員幹部的浩然正氣,還擁有俠氣與文藝氣質。於是,賈文龍吊威亞,以“空中飛人”的方式出場,先聲奪人,說唱、快板等才藝的展示,讓人物有了親和力,拉近了與觀衆的距離。

要塑造好人物形象,抓住細節很重要。在《幹字碑》中,爲飾演好角色,話劇表演藝術家由長平反覆學習主人公毛豐美的事蹟,觀看他的錄像,對毛豐美的舉止神情、語言習慣等爛熟於心。“我把原型人物的特點融入表演,臺詞帶了一點毛豐美的家鄉口音,去掉所有的虛字、墊字、口頭語,凸顯毛豐美雷厲風行的個性。”由長平說。

深入生活,精益求精

話劇《柳青》

對原型人物的熟悉、瞭解,來自一次次深入生活的採風。隨着“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工作的常態化開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的主動性不斷增強,長期紮根基層的越來越多,反覆深入生活的越來越多,這對舞臺藝術創作、發展來說,意義不言而喻。

話劇《谷文昌》

話劇《谷文昌》在創排期間,劇組先後8次奔赴原型人物谷文昌生活、工作過的福建省東山縣採風,走遍東山2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演辛柏青說:“我們劇組的信念是,當年谷書記走遍了東山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塑造谷書記,就要走遍他去過的每一個角落。”話劇《谷文昌》受到東山父老鄉親尤其是谷文昌家屬的認可,谷文昌的子女認爲辛柏青的演繹與父親神似。

滬劇《敦煌女兒》

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在《敦煌女兒》中飾演的樊錦詩,使得樊錦詩的小孫子衝着茅善玉直喊“奶奶”。這種人物的貼合與神似,來自茅善玉率隊6次赴敦煌體驗生活的經歷,來自茅善玉與樊錦詩傾心交談、對樊錦詩一言一行的細緻觀察,以及對待藝術的精益求精。“站位應該再往前走一步”“多媒體要在燈光亮起後兩秒再進入”“幕布要再提前三秒降下”“音樂要在燈光亮起後立刻就響起”……一遍遍對着演出視頻找瑕疵,是茅善玉和主創們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縮影,而這也正是文藝工作者孜孜不倦、勇攀高峯的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