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匯率市場平穩 沒有也不允許“出事” )

5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強表示,近期,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貶值。應當說,匯率對市場預期有所反應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也是匯率發揮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的體現。目前雖然匯率出現一些偶發性超調,但市場狀況是平穩的,沒有也不允許“出事”。

近期的相關市場數據也能說明當前我國匯率市場平穩。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0.1%,繼續處於擴張區間。宏觀政策操作空間較大,政策工具豐富。今年以來,穩健貨幣政策強化逆週期調節,增強政策前瞻性、靈活性,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了社會信用較快增長,貨幣金融條件鬆緊適度,金融部門對民營和小微企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4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5%,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5月19日表示,“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健運行,爲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保持合理穩定提供了有力的基本面支撐。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境外資本流入增多,外匯儲備穩中有升,外匯市場預期總體穩定。”

在劉國強看來,下一個階段外部形勢錯綜複雜,漲、跌因素都有,但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中長期看,匯率走勢主要取決於經濟基本面。我國經濟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

他指出,當前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財政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際收支大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隨着近幾年持續實施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經濟活力也不斷增強。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將繼續爲人民幣匯率提供根本支撐。

“從國際經驗看,大國很難發生貨幣危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宏觀調控有度、市場機制有效,更沒有發生貨幣危機的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當前外部環境暫時出現的不確定性,不過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道坎兒,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劉國強表示,我們對匯率波動並不陌生,近年來在應對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政策工具儲備充足,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穩定市場預期。

劉國強表示,下一步,中國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進一步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和活力,繼續夯實中國經濟長期穩健發展的基本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擴大金融開放,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爲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提供根本支持。

“近期人民幣匯率還是在合理的區間範圍內波動。人民幣匯率通過十幾年的匯率形成機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更加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所以波動和彈性加大都是正常的。”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短期來看,雖然受消息面影響,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年初有小幅貶值,但人民幣對一籃子多邊匯率有小幅升值,這也反映出人民幣的幣值是穩定的。

溫彬進一步表示,從中長期來看,第一,決定人民幣幣值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宏觀經濟基本面,在一系列宏觀政策的調控作用下,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超出了市場預期,預計隨着一系列政策落地,未來的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增長,這是匯率穩定的前提和基礎。第二,通脹水平可控。第三個,國際收支總體平衡,跨境資本流動也基本平衡。他認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未來人民幣對美元而言,可能仍然是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雙向波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