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对于当下绝大多数观众和年轻人都是陌生的名词,以此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多以纪录片形式呈现,如2016年上线的《三线风云》、2017年上线的《大三线》等,均以宏大篇幅记录这段不能忘却的的历史,而以电视剧形式呈现于大众视野的作品很少见,眼下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令人无限感慨的一代三线人的热血青春故事,以张利军(杨烁饰)等为代表的一群正值美好年华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西南偏远地区,积极投身到“两弹一星”国防科研建设并默默奉献一生。正如该剧导演韩晓军所说:那一代人是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没有那一代人我们真的没有现在这一代好的生活。

以情感内核拉近年轻观众的距离

钱学森,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关于这位大科学家的很多事迹在年轻一代观众印象中是拥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诸多称谓的符号式的存在,甚至带有了传说色彩。在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他曾说过的话清晰可闻,“三年,我们就用三年时间让核导弹上天。”电视剧里,由乔院长代言。《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故事正是取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这一段科研秘史,为观众打开的是一段隐藏在保密文件背后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编年史一角,那是热血激荡岁月飞扬的年代,让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伟大创举背后,有无数年轻人怀着无限热情,忘却自我,为国家强大的梦想一往无前和无声奉献。

该剧总制片人铁佛表示,“希望借此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奉献和坚守,为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打捞起一些掺有个人情怀的珍贵回忆”,“如果没有这一代人的奉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今天是怎么来的这很重要,个人有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也有他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历史维度里,更不应该忘掉这样一代人。”

时光回溯到半个世纪前,历史距离不算太远但也并不太近,对当下泛娱乐时代、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观众来说,这样的故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要让年轻观众相信,韩晓军导演表示,“任何时期热血和激情都不能少”,热血和激情是一个很好的青春共性,也是一种传承,“在一个特定环境下,我们只能告诉你,当年这些(年轻)人是怎么做的。”面对三线建设与两弹一星这样的众多历史事件背景,笔墨切口成为故事创作之初的难点,“最能够打破这个时间的维度,让今天的观众有感,其实就是感情”,铁佛说。

以情感为核,以青春所共有的热血和激情为纽带,《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围绕四个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马朝阳、张利军等满腔热血来到三线建设的大西南基地,不畏艰难,无悔青春,一腔热情尽付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故事辅以四位年轻人在那些年的坦荡友情、曲折爱情,及其饱含情义的师徒情等,让那些年的青春往事更富色彩。在王之理看来,“这个剧本写的还是年轻人的事,要用今天的年轻演员诠释好,这是难的事,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事。”

理解大时代背景下别样青春

作为颇具年代质感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剧中的演员对角色人物的完成度颇高,韩晓军导演满意地说,“我们所有的演员都是人物,这是我最满足的地方。”

剧中由马朝阳、张利军等组成的“导弹四人组”来自不同环境、不同阶层,性格各异,却因为对祖国航天事业建设的热情聚在一起。“导弹四人组”之一的陆若文(苏青饰),出身资本家小姐,可谓当年大家的梦中情人,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为国出力的梦想,带着青春和梦想走向贫瘠之地,热情似火,坚定不移,因对国防事业的执着先后闯基地、闯会议、闯男澡堂而获得“陆三闯”之称,这些行为看似与一个知书达礼的知识女性形象不符,但其背后正是反应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为追求梦想无所畏惧的一个热血航天人形象。

与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坚定不同,陆若文面对爱情抉择时却选择了退让,让自己的婚姻之路走得曲折坎坷,针对陆若文的这一抉择,制片人铁佛说,“向晴想方设法成了敢死队的成员之一,这种英雄的举动把她打动了。这也是一种被情怀或理想所感染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是一种感动以后的回报”。在编剧王之理看来,这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性格使然,性格决定了陆若文的命运,也决定了她最后的归属。

丢掉“小包总”人设的杨烁,不同于《欢乐颂》中成熟稳重、贴心幽默的霸道总裁人设,《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杨烁饰演的张利军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军二代”,梳起分头、穿上皮夹克,化身为军人后代,是一个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为建设新中国倾尽全力的热血知识青年,表面上油嘴滑舌、冲动莽撞、自带缺点,实则坚韧不拔,有着一颗明朗赤诚的报国之心。

从一身热血的大学生和火箭工程师,成为了为工人谋福利的后勤处长,虽有不舍亦决然服从组织,发挥自己最大的特长,为火箭事业的顺利推进遭受了诸多误解与委屈也不忘最初的梦想,付出了许多心血,也完成了自身的成熟蜕变。无论是身为工程师还是作为一名后勤处处长,他都尽忠职守办好每一件事,包括剧情后期进入改革开放后,他仍努力抓“三产”,使工厂能够正常运营,最终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不断变化,但这种改变并非随意编造,无论是陆若文还是张利军,他们都是大时代背景下人物个体,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都是遵循人物的性格轨迹生发,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或许那一代年轻人的爱情观、价值观与今天的年轻观众是有冲撞的,我们也无法简单以对错而论,但从那一代年轻人的激情岁月中,当下年轻观众更能真切感受到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时光中,曾真实发生过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奉献奋斗的精神令人震撼,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很精彩,希望通过这部剧把这种珍贵的精神和正能量传递给当下的年轻人”,编剧王之理表示,“尽管当下年轻人的抱负、奋斗目标或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所不同,但为梦想奋斗的的精气神始终是一致的”。

正如韩晓军导演所言,“有这样的作品证明我们没有忘记曾经有这么一些人的奉献和牺牲,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能力,理解到别人的喜悦,向老同志致敬,向爷爷奶奶致敬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