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藥學部魏昕

這是哪怕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聽到的對話和問題:“哎呀,我感冒了,要不要喫消炎藥?”“我肚子疼,喫點消炎藥吧?”“我從來都不喫消炎藥的,喫多了有耐藥性,我不要喫。”那麼,如果此時反問對方一句,什麼是消炎藥?對方很可能回答,不就是抗生素嘛。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專業醫藥書裏,“消炎藥”通常是指以下兩類:一類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撲熱息痛等,後2者經常出現在常見的感冒藥中;另外一類是糖皮質激素,也就是日常說的“激素”,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可的松等。它們是通過不同途徑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抗炎效果。

其實,青黴素、頭孢這類“消炎藥”的醫學分類是“抗菌藥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抗感染,並不是抗炎。抗感染和抗炎既有關聯性,又是有區別的。在《診斷學》中,“炎症”是臨牀症狀,並不是臨牀診斷,在很多疾病中都會出現。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外傷等都可以引發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而抗菌藥物只能對抗一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對一部分病原菌以及無菌性炎症無效。也就是說,如果炎症是無菌性的,或者不是由對抗菌藥物敏感的病原菌引發的,抗菌藥物不能與之對抗,也就不能對抗它們引起的炎症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抗感染並不等同於抗炎。抗菌藥物也不等同於消炎藥。

那麼,哪些常見藥屬於“抗菌藥物”,哪些屬於“消炎藥”呢?

藥品說明書是大衆最容易接觸到的專業文字解釋。我們根據藥品的通用名稱(注意:不是商品名)也可以進行簡單粗略的分類和記憶,如名字後綴爲“西林”、“沙星”、“黴素”和名字前綴爲“頭孢”等,大多是抗菌藥物。它們的使用都需要嚴格遵守醫師的處方,不能隨意加藥停藥,也不能隨意加減劑量,更不能隨意改變給藥途徑,否則會引發不良反應以及耐藥性等嚴重後果。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對抗菌藥物避而遠之,堅決不用?

當然不是,當感冒過程中出現細菌感染症狀且沒有好轉跡象時,如黃色或綠色痰液或鼻涕且高熱時;當外傷部位出現膿性分泌物時,還是要按醫囑規律使用抗菌藥物,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時,誤用錯用會有嚴重後果;在需要用時,嚴格遵守醫師處方和藥品說明書使用,可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來源:上海藥訊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