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爲了跳出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粉碎蔣介石欲將紅軍殲滅於川、黔、滇地區的計劃,中央紅軍決定實行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後,他們準備搶渡金沙江,奪取戰略轉移的主動權。英勇智慧的紅軍,用一連串“巧招”實現了這一戰略意圖。

4月初,中央紅軍南渡烏江後,直奔貴陽,一度打到離貴陽城20公里的飛機場。毛澤東的作戰意圖是“調虎離山襲金沙”,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因爲西進雲南、渡過金沙江,必須調出滇軍,掃除主要障礙。

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看到紅軍直逼貴陽,自己身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急令滇軍主力緊急增援,又嚴令湘軍、桂軍等各路軍隊對紅軍堵截。

正當國民黨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集中時,中央紅軍主力突然由清水江地區急轉南下,以每天60公里的行軍速度,向雲南方向疾行,逼近昆明。

爲保住昆明,“雲南王”龍雲讓尚在曲靖以東的孫渡縱隊取捷徑趕往昆明,並調集雲南各地民團前來防守。這樣一來,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禦力量就大大削弱了,爲紅軍巧渡金沙江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月29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紅1軍團接到命令,立即派紅4團向祿勸、武定、元謀急進。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瞭解到,國民黨的“中央軍”還沒有去過這幾個縣,決定由先頭分隊化裝成執行任務的國民黨“中央軍”,智取祿勸、武定、元謀三縣。

紅4團一天中沒費一槍一彈就巧取三城,爲大部隊直插金沙江贏得了時間。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率領中央縱隊先遣幹部團一部,一晝夜行進100公里,於5月3日晚搶佔了金沙江皎平渡口,紅軍在皎平渡口一共只找到6艘木船,大船可渡30人,小船隻能渡11人。而且,當地還有“夜不渡皎平”的舊俗。

這6艘木船,承載着兩萬紅軍的性命,承載着中國革命的前途。爲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劉伯承等直接指揮,嚴格渡河紀律,不爭不搶,保持秩序,確保渡江安全。

他們還找到漢、彝、傣、納西等各族船工36人,殺豬宰羊一天管6頓飯,每天給每個船伕5塊大洋工資。船工受紅軍政策感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習俗,6艘船連續擺渡7天7夜,幫助紅軍勝利渡過金沙江。

5月9日,2萬多人的紅軍部隊全部渡過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騎。兩天後,當國民黨軍先頭部隊趕到金沙江邊時,只看到岸邊留下的幾隻破草鞋,紅軍已不知去向,渡船也沒找到一艘,只能望江興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