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測距到今天仍然不能得出非常精確的距離,這完全在於觀測技術上仍然沒有更加突破的方法,還有天體距離過於遙遠,也造成了距離上的測量誤差。

天文測距的方法對應不同距離的天體有不同的方法,比較常見的天體測距方法有以下幾種:銀河系內的恆星的測距一般使用三角視差法,這種方法以日地距離爲基準,測量恆星週年視差對於日地距離的張角大小,最終可以得出恆星的距離。

而對應的張角爲1角秒所對應的恆星距離爲1pc(1秒差距),這種方法一般適用較近距離的天體,距離小於30至500秒差距,這取決於觀測的精度,但是隨着VLBI技術的出現,這個範圍可以擴大到10kpc。

還有分光視差法,先通過譜線強度測得恆星的光度,轉化爲恆星的絕對星等,再由觀察到的視星等可以得到恆星的距離。除此之外,還可以依靠脈衝變星的周光關係來測量距離,由於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很有規律,造父一的變化週期爲5天8小時46分38秒,不像其他變星的周光關係那麼複雜。

根據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的研究,造父變星光變週期越長,亮度越大,以此作爲憑據周光關係測得了很多河外星系的距離。此外還有距離範圍最遠的量天尺——譜線紅移測距,總所周知,哈勃定理提出,離我們越遠的天體退行速度越快,隨着天體離我們遠去,譜線波長就會比靜止時發出的譜線波長要長,只要測出紅移量可以得到天體離我們的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