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之一,他的诗集《女神》更是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先河。可是人无完人,郭沫若在历史上却拥有着两极评价,喜欢他的人对他极尽追捧,而厌恶他的人则嗤之以鼻。尤其是跟郭沫若同时代的鲁迅,他就公开说过自己最讨厌郭沫若。

鲁迅和郭沫若同为文学大家,难道是因为同性相斥的原因,鲁迅才这么厌恶郭沫若吗?其实这点有一定的道理,鲁迅跟郭沫若除了均为作家以外,两人的生平经历也极为相似,只不过在面对命运的转折之时,鲁迅和郭沫若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对郭沫若异常反感。

首先,鲁迅和郭沫若都曾经有日本留学经历,并且都在家里人的包办下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更巧合的是,鲁迅是由“医病”转为“医心”,最初是学医出身,郭沫若也曾经从医。只不过鲁迅在文坛上已经声名鹊起的时候,郭沫若刚刚出道,只是个青涩作家。两人的很多作品甚至都暗中较劲,比如说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做《出关》,郭沫若马上写一篇《柱下史入关》,不仅标题相似,内容也是十分针锋相对。

但是两人在感情上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鲁迅和郭沫若都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毫无感情,但是鲁迅选择把她接到身边,供养她的生活;郭沫若却对自己的发妻不闻不问,除了在1939年见过她一面之后,再也没跟她联系过,放任自己的结发妻子守一辈子活寡。而鲁迅后来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许广平,正式迎娶了她为妻。

郭沫若也号称自己找到了真爱——日本女子佐藤富子。佐藤为了他与家人断绝关系,他却迟迟不愿意正式娶她,始终不给她妻子名分,甚至在抗战爆发后,将佐藤独自一个人扔在日本,作为丈夫来说实在是失职至极。回国后,他又先后有过不少红颜知己,最后又跟于立群结了秦晋之好,时人因此对他有风流才子的评价。

对于鲁迅来说,郭沫若感情上的不忠是他最大的弊病,作为一个男人更是无耻的行径。有人拿郭沫若来与鲁迅相比,鲁迅甚至因此大怒,曾经私下里大骂过郭沫若:远看是条狗,近看东洋狗,再看原来是郭沫若先生。而郭沫若最后投笔从戎,投身于政坛,为人更加左右逢源,使得鲁迅对他更为不耻。

除了感情上的弊病之外,郭沫若还犯下了一个错误,因此也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历史的千古罪人。他从政之后,仍然改不掉自己的文人习气,十分热衷于古典文化,甚至因此有了挖开皇陵看一看的想法。郭沫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考古训练,也不懂什么文物保护技巧,他最开始只是听说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一同葬入皇陵,就向中央打报告想要开挖乾陵。

可是中央没有批准他的这个要求,于是他又退而求其次,申请挖掘明成祖朱棣长眠的明长陵。当时国家对于考古比较重视,明朝的史料相对清朝来说又并不完善,于是政府批准了他的这个要求,同时拨给他一批人,由郭沫若带队对明长陵进行考古挖掘。

可是郭沫若本人就是个半桶水,根本不懂怎么挖掘陵墓。政府拨给他的人没有郭沫若的指示也不能擅自行动,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在明长陵周围进行小范围的考古挖掘,无法深入墓室,甚至连入口都找不到。机缘巧合之下,队伍中的一个年轻人一锤子砸开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于是大家又由明长陵转为挖掘明定陵。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其中不仅安葬着朱翊钧本人,还有他的两个皇后。

墓室内陪葬品十分丰厚,不仅有各色文物,更有明朝的珍贵衣物等丝织品,十分有价值。可惜的是,郭沫若等人只知道挖掘,根本不会保护,对墓道口也没有进行封闭遮挡,空气一进去,很多文物马上氧化,而那些丝织衣物一见光,大部分都化为了灰烬。

郭沫若对明神宗的陵寝保护的也不够小心,搬运时甚至数次磕碰。这次考古发掘,损伤的文物不计其数。虽然也有所发现,比如说在对明神宗的遗骨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了他腿部有疾病行走不便。可是损失远远大于收获。因此,郭沫若此后再度申请开挖武则天陵墓和秦始皇陵墓时,都被政府断然拒绝了。

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它也跟郭沫若有一段往事。后母戊鼎刚出土时,内铸“后母戊”三个铭文。当时对于甲骨文的认知还不系统,很多文字都无法解读。于是考古专家求助到了郭沫若这里,郭沫若却没有结合史料,对这三个字妄加判断,给出了“司母戊”的解读。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内,司母戊鼎都被认为是正确的读法,甚至被记录进了历史课本。可是随着人们对甲骨文更进一步的了解,司母戊鼎这个错误的读法被纠正过来,课本也进行了修改。原来“后母戊”这三个字是商王武丁的妃子妇妌的尊号,这尊鼎是她的陪葬器皿。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还在延续郭沫若的错误,以为这尊鼎的名字叫“司母戊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