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地阅读是阅读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

人们常常因为某种需要而去读书,小时候,通常因为这是老师指定的功课,或是为了考试合格;还有一些人对某个问题或某位作家产生兴趣,想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的情况。年纪较大时,为了进一步拓展早年所获得的知识,阅读多半是为了深入理解、积累资料、提高鉴别能力,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或消遣。

即使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喜爱读书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要“阅读”一些东西,如电脑的使用说明、老师为自己写的期末评语等。

无论阅读什么,每个人都出于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将决定我们在阅读时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态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而持久。”明确目的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阅读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说到读书的目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一般人读书大多有两个目的:消遣或学习。消遣大多为消磨时光或放松心情,忘记不愉快的事,就如同一个人无事可做时想到的是“看会儿书还是找人打会儿扑克牌呢?”这是一种纯粹为了消遣的读书。

而为了学习的读书,起点就相对较高了。这类阅读的目的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为了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扩充知识,如读报纸、宣传册、某些书信以及新出版的专业书等,就属于这种阅读。

--为了接受对心灵某种精神的意志感染力,即鼓舞人心的阅读,如《拿破仑传》、《富兰克林自传》、《一生的资本》。有些书我们之所以要读它们,不是因为它们能给我们新的知识,而是因为它们能使我们在精神上增添新的力量,提高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去塑造美好的人生。

--文学艺术巨著的阅读。正如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这种阅读并不是消遣,它在扩大视野,积累经验,丰富思想、感情方面是重要而必需的手段。

--阅读是为了对某一本书进行研究解读,为解开某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比如对《红楼梦》等中国古代史籍的研究都属于此类阅读。

--最后,阅读是为了参加考试。

一个人的阅读目的不同,对书籍的选择就会不同。因此面对一本书时,要根据其内容来确定阅读的目的。不仅如此,阅读一本书,也可以抱着不同的目的去阅读。比如《红楼梦》,青年读者关心的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诗词爱好者看的是里面的诗文,文学家看的则是这部书对历史文化的贡献。目的不同,读书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一个聪明的学生应当能够很好地掌握所有的阅读方法,并能适应不同的学习目的而进行阅读。为了研究某一本书,要熟练地运用全面阅读、积极阅读、深入阅读以及深入研究等方法。读报纸时一般要善于浏览,但是报纸上有些内容有时也应当全面阅读的方法去读。报纸上,特别是对一些研究专家来讲,毕竟有时会遇到有用的,甚至必须用研究或摘抄等方法来阅读的材料。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阅读,阅读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就是说,阅读东西要有清晰的概念,明确的目的,而不是模模糊糊,含混不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