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史海钩沉】投资史上的伟大交易(一)

一笔好的投资应该长什么样?

一千个投资者,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

唐太宗《帝范》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用现在的说法是:

要想学个好本事,先得找个好老师。想学好投资,就得先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

本系列文章我们将会为大家来盘点,投资史上,那些牛人们做过的伟大交易。

1)曼哈顿的小人物

2006年,纽约中央公园,深秋,红叶似火。

似火的不仅是红叶,还有一位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来这跑步的中年男子的内心。

他是一名对冲基金的管理者,基金规模虽达15亿美元,但是在华尔街,这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样的管理者,走在曼哈顿的大街上,一抓一大把,没有人注意到他,也没有人在乎他的交易策略。

下半年以来,他重仓的投资品,每一天都在给他造成百万美元以上的亏损,他不得不通过跑步来给自己减压。

谁都不会想到,在未来2年的时间里,靠着这个重仓的品种,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跃成为金融危机中最闪耀的明星。

这个投资品叫CDS,这个人叫约翰·鲍尔森。

2)无处下手的做空者

美国房地产市场自二战结束后,进入了一个缓慢上升的周期,持续时间将近半个世纪。到了21世纪初,活着的人当中几乎没人见过房价暴跌的场景。

“房价一直涨”已经成了全体美国人的共识,上到美联储主席,财政部长,下到街头小贩,脱衣舞女。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公开表示:全国性的房价下跌,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句话,我们似曾相识:

美国市场上超低的利率水平,使得购房者不仅一枪头打光了所有子弹,还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弹药储备都一股脑的砸了出去。

在全体美国人为住房市场的繁荣而癫狂,沉浸在里根之后最美好的黄金时代之中,畅饮房市美酒时。也不乏有目光长远的人士,密切关注着这场群体性的疯狂。

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就在其2005年2月份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之中,公布了一系列的房地产研究数据显示美国住房价格从1890年到2004年间仅上升66%,年均增长0.4%,而在1997年到2004年,房价飙升了52%,年均6.2%。席勒教授为此开办了多长讲座,明确警示房价存在巨大的水分。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做空是一件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操作,尤其是房地产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标的。巴菲特的那句名言“美国建国200年来,有谁是靠做空美国赚过钱”,振聋发聩,时时刻刻萦绕在每一个做空房地产的投资者耳边。

对于任何一笔投资来说,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胜率和赔率,也就是赢得概率有多大,潜在收益与浮亏的比例有多少。

鲍尔森就精于此道,用他信奉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管好下跌,上涨自便”。

鲍尔森在公司里最长干的事情是催促着年轻的分析师们去寻找盈利前景上佳而下跌损失有有限的投资产品,“做这笔投资我最多能赔多少?”他总是不厌其烦的问着这个问题。

对于做空来说,如果不考虑杠杆因素,最大获利空间只有100%,毕竟价格最多只能跌到0,而上涨可以是无止境的。单纯的做空,赔率最多是1倍,而胜率可能会非常低,低胜率必须匹配高赔率才划算。

在泡沫中,贸然做空,很可能会因低估人性的疯狂而破产出局。

“理解泡沫,对你当投资商没有任何帮助”,索罗斯如是说,“股价即使达到历史高度,还能继续超过你的想象”。

对于看空房地产的投资者来说,除非有非常完美的做空工具出现,否则其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泡沫中,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租房子住。

像2004年的鲍尔森一样。

所幸,命运给了鲍尔森彪榜青史的机会。

3)完美的做空工具

CDS全称叫credits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通俗点说,就是给债券买保险。B公司欠了A公司一笔100万美元的贷款,A认为公司B在未来有可能偿还不了,于是向保险公司C买入了一笔CDS,交付了10万美元的保费,当B在约定时间内真发生违约的时候,A将会从C那里领取100万美元的赔偿金,赚取丰厚的利润,反之,A则会付出10万美元的亏损。

华尔街精英的厉害之处在于,将这笔保险业务做成了纯粹对赌的衍生品。A即便不持有B公司的债务,也可以找银行或者保险公司C对赌。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以按揭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债券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热捧,他们看上了其中的高利率,急切的想要购买高风险贷款支持的证券,也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

然而次贷的现货市场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可以满足如此众多的投资者的需求。CDS出现的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容易买卖的合约,以次贷证券的还款能力为对赌标的,次贷价值的涨跌会影响到这些合约的价格。

看好次贷的人,无需去等待新的次贷债券出来,购买CDS合约就能他们满足饥渴的需求。

CDS的规模自此如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可惜,这一次历史站在了鲍尔森这边。

一直寻求做空机会的鲍尔森在第一批标准化的CDS出来之后,就立马拜访了老东家,华尔街的老牌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购买了1亿美元的产品,每年的保险费用仅为100万美元。

是的,给1亿美元的债券上保险,一年只要100万。

因为没有人相信房价会下跌。

判断错了,一年最多亏100万,对了则一年最多能赚1个亿。

收益与风险完全不对称。

“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交易”。鲍尔森看着统计表格喊道。

这种保险,鲍尔森买了250亿。

4)结语

2007年的全球排名前十的对冲基金排行榜中,有四只是鲍尔森旗下的。

2007-2008年,鲍尔森总共的盈利是,200亿美金。

最好的投资,是那种高胜率,高赔率的生意。

然而,市场上从来没有现成的这种生意留给你,不过这不代表没有这样的投资机会。

借用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话: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坚信的事情,并非如你所想。

金融史上,发生在6个标准差之外的事件,比比皆是。

那些所谓千年难得一遇的黑天鹅,其实每隔几年就会发生。

被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就忽视,认定发生可能性很低的的风险之中,往往存在漏网之鱼。

搜索它,找到它。

在赔率合适的时候,参与进去,创造属于你的伟大交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