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紡織業幾乎全行業虧損的低迷中,張士平把規模越做越大,2005年,魏橋紡織成爲世界最大的棉紡織企業,至今無人超越。作爲高能耗產業,有了穩定且廉價的電力做保障,2011年後,在行業普遍虧損的惡劣環境下,中國宏橋幾乎成爲全球爲數不多敢於持續擴張的鋁企。

來源 / 中國證券報

5月23日晚間,山東省鄒平縣委宣傳部官微發佈消息,當日17時03分,魏橋集團創始人張士平因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3歲。

“山東首富”、魏橋集團張士平辭世!世界500強掌門人身後留下三家上市公司

張士平一生低調,儘管頂着“山東首富”、“鋁業大王”、“亞洲棉王”等各種盛名,但他很少與媒體打交道。

他曾言:人結束生命時帶不走任何東西,更應該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山東首富”、魏橋集團張士平辭世!世界500強掌門人身後留下三家上市公司

對這句話,他身體力行,締造了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魏橋紡織和鋁材企業中國宏橋。

“山東首富”、魏橋集團張士平辭世!世界500強掌門人身後留下三家上市公司

苦力出身

農民窮苦孩子出身,只有初中畢業的張士平,1964年進入魏橋油棉廠工作,最初的工種是推車、扛棉之類的累活雜活。1981年,以能喫苦、最勤勞著稱的張士平當選爲魏橋油棉廠廠長。

“山東首富”、魏橋集團張士平辭世!世界500強掌門人身後留下三家上市公司

和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家一樣,節儉、能喫苦是這一代企業家的典型特徵。張士平回憶,那時魏橋油棉廠出去收購大豆花生的工人們,日夜兼程沒有喊苦喊累的。爲了給廠裏省錢,他們不捨得住旅店,窩在大車斗裏或棉籽倉裏睡一覺繼續幹活。這種節儉和奮鬥的習慣幾乎伴隨他的一生。作爲數百億市值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張士平日常出差,大都是拎包就走,不帶隨從。

這種節儉的基因也成爲他商業成功的訣竅——成本控制。在棉紡織這個利潤微薄的行業,張士平幾乎是依靠從乾毛巾裏擠出水來的成本控制能力,將魏橋做成了全球棉紡老大。而其中的商業智慧,只有一句:做再大的企業與賣青菜都是異曲同工——低買高賣,中間不浪費。

規模做大 產業鏈做長

規模做大、產業鏈做長,是張士平在棉紡織和電解鋁兩個領域稱王的一個重要支撐。

上世紀九十年代,棉紡織行業進入低谷,張士平卻加速擴張,四處併購苟延殘喘的國有棉紡廠,進入產能狂飆階段。在紡織業幾乎全行業虧損的低迷中,張士平把規模越做越大,2005年,魏橋紡織成爲世界最大的棉紡織企業,至今無人超越。

2001年,張士平在中國產業從輕工業向重化工業轉型的浪潮中涉足電解鋁,此後於2005年進入上游氧化鋁領域,2011年進入高精鋁板帶箔、新材料領域,2014年進入採礦領域。截至2014年末,中國宏橋產能達到402萬噸,超越俄鋁等世界巨頭,成爲世界第一。

目前 魏橋紡織和中國宏橋均已在香港上市。截至5月23日收盤,中國宏橋總市值473億元港幣,魏橋紡織總市值爲30.5億元港幣。截至2018年末,包括張士平本人及其妻子、女兒等在內的張士平家族合計持有魏橋紡織52.26%權益,張士平與其妻子合計持有中國宏橋約70%權益。

2016年,張士平殺回A股,通過中國宏橋旗下公司協議受讓股權控制魯豐環保,魯豐環保後更名爲宏創控股。截至去世前,張士平仍然擔任中國宏橋董事會主席職務。

“膽大妄爲”

《財富》雜誌曾經對張士平冠之以“鬥士”。確實,如果沒有敢於突破既有的桎梏、打破制度的藩籬的勇氣,在各種先天資源都不具備明顯優勢的魯北平原上,張士平無法創造出如今的商業輝煌。發展棉紡織需要電和蒸汽,但在世紀之交那個電力短缺的年代,張士平無法獲得電力保障,影響生產秩序並抬高了生產成本。張士平1999年開始成立自己的電廠,之後不斷新增電廠,並最終建立起在當地孤網閉環運行的獨立電網,在一個區域從國家電力體制上打開了一個缺口。

他的這些看似不同尋常、“膽大妄爲”的行爲,是企業發展需要所迫。鄒平當地人士告訴中證君,在張士平上馬電解鋁項目時,當地電業局下屬三產企業幾乎同時上馬相同項目,有限的電力資源配置上,張士平自然敵不過電業局的嫡系部隊,要想突破,唯有自己上馬電廠。

而自備電廠模式成爲他日後棉紡織和電解鋁產業能夠獲得低成本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敢於逆勢擴張的底氣所在。這一點在鋁產業上體現的更爲明顯。作爲高能耗產業,有了穩定且廉價的電力做保障,2011年後,在行業普遍虧損的惡劣環境下,中國宏橋幾乎成爲全球爲數不多敢於持續擴張的鋁企。

高盛當時曾發佈報告稱讚“中國宏橋依然是當下全球鋁業中少數可以維持利潤者,甚至是唯一的一家還在賺錢的公司”,而其他一些研究者評價“中國宏橋是世界上最好的鋁業公司——它有最先進的工廠和最有效的成本管理體系。”

唯努力者進,唯奮鬥者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