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參加第二十五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走進寧東和吳忠市紅寺堡區。

這是解放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智強第三次來到寧夏。今昔對比,寧夏20年間的發展變化讓周智強驚訝。“我曾在1999年、2010年來過寧夏,如今寧夏的變化讓我眼前一亮。這次一下飛機,高水準的機場建設、比19年前行車耗時減少一半的高速公路更讓我驚訝。”一路從機場到城區,綠樹成蔭、水系環繞,周智強欣賞着塞上江南的風姿。

風景有味道,項目有力道。

8月29日,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這一荒灘上崛起的世界級工程如今已經成爲煤化工領域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神華寧煤煤制油項目不僅成果一流,現代化管控、管理、產品也是一流。”在神華寧煤集團煤制油項目中控室參觀時,周智強說,寧夏把創新驅動作爲三大發展戰略之首,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探索創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後發制勝與高質量發展。

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來到羅山腳下,瞭解紅寺堡區葡萄酒產業在脫貧富民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看到紅寺堡區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果,移民文化大院的蓬勃朝氣,周智強讚賞地說,紅寺堡區的扶貧產業非常完備,在移民口袋鼓起來的同時,挖掘本地文化元素,建設文化大院,不僅讓羣衆有了文化活動的物理空間,更有了文化交流的精神空間。

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湖南日報社黨組副書記、總編輯龔政文說:“我是第一次來寧夏,發現寧夏的路很寬,水資源很豐富,羊雜碎湯很好喝。”龔政文說,此行感受最深的是,寧夏面積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寧夏幹部羣衆幹事創業的氣魄卻很大。

龔政文說,參觀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看到寧夏在短時間內建成了優質葡萄酒產地,非常了不起。神華寧煤煤制油項目,近600億元的投資,400萬噸的產能,是世界最大單體石油化工及煤化工項目,着實令人驚歎,充分說明了寧夏人民的創造力和精氣神。

與會嘉賓近距離了解煤制油產業鏈的相關產品。

重慶日報社副總編輯姜春勇說,神華寧煤以煤化工創新發展爲主陣地,着眼產品高端化,通過產學研銷一體化,開展專用料、特種烯烴等產品結構調整和催化劑研發創新,開展航天航空燃料、二元酸等產品升級創新,對提升我國煤制油化工技術水平等有重大意義。

在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姜春勇對眼前的景象頗爲驚喜:婦女們在“拇指作家”馬慧娟的帶領下讀書習字;從扶貧工廠下班的女工在文化書屋裏認真閱讀喜愛的書籍;服務中心還配備了各種設施,農閒時鄉親們可以下棋、打球、閱讀……

“我們現在的日子真滋潤!”村民蘇發向採訪團講述了一家人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在山裏住,連飯也喫不飽,搬遷到移民村後,過上了好日子。”姜春勇感慨地說:“除了好政策幫扶,讓村民從思想上脫貧纔算真脫貧,寧夏文化扶貧的好做法讓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惠及百姓,值得推廣。”(記者 張慈麗 王宇菲 毛文靜 楊淑瓊)

寧東基地:荒原上崛起能源化工鉅子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經過建設者10多年風雨兼程的打拼,已成長爲寧夏的能源化工鉅子。

這裏,建成世界首個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空冷電站、世界第一個±660千伏電壓等級直流輸電工程、世界首套年產5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全球單套裝置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100萬噸煤制油副產品增值利用制烯烴、±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

曾經是荒原的寧東基地,如今崛起世界級工程,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三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又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羣培育,形成產業集羣,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成爲寧夏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佔據寧夏經濟半壁江山的寧東基地,如何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2015年6月,寧東基地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確定爲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寧東基地管委會按照“三圈循環”建設目標,着力推動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的實施與相關項目建設。

記者在寧夏越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到,6萬噸環保型差別化氨綸一期生產區,如同一個體積龐大、結構複雜的“迷宮”,生產線上的一根根氨綸紡絲比髮絲還細。該公司副總經理何珍懷介紹,一期3萬噸氨綸項目於2016年7月在寧東基地煤化工園區開工建設,2017年11月13日第一批20噸氨綸紡絲髮往浙江。

2016年5月,浙江雅迪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葉飛到寧東考察,寧東地區豐富的煤化工產品、電價優勢,以及優質的發展環境,讓戴葉飛欣然決策,合資成立了寧夏越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環保型差別化氨綸和芳綸項目。

越華公司在生產氨綸、芳綸過程中需要聚四氫呋喃作爲原料,這種原料寧東基地的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寧夏)有限公司就有。爲降低企業成本,寧東基地管委會從配置下游產業入手,將越華廠址放在了長城能源對門,兩家企業成爲了互惠互利的“好鄰居”。

長城能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沒有下游加工企業,公司生產的聚四氫呋喃只能遠銷浙江、廣東等地,每噸運費高達2000元左右。現在越華公司就建在對面,隨時將液體拉過來,直接倒入儲管,即方便又省錢。

產業集羣爲這對“好鄰居”帶來了共享經濟的諸多益處。記者在廠區看到一粗一細兩條管道通往越華,粗管是蒸汽專用管道,長城能源將富餘的蒸汽輸送到越華的生產線,越華將生產污水通過那條細管道,直接輸送到長城能源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目前,我們越華公司80%的原料來自長城能源。通過技術提升和產業集羣發展,我們的產品能耗大幅下降,每噸綜合成本降低5000元左右,煤化工產品附加值得到了快速提升。”何珍懷說。

產業集羣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質量效益雙贏,寶勝(寧夏)線纜科技有限公司在寧東建起了亞洲最大的線纜生產廠房。

“我們集團選擇在寧東建設西北最大的高端特種鋁芯、鋁合金及銅芯線纜生產基地,主要是瞅準了青銅峽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寧東鋁業分公司豐富的鋁資源,藉助這一優勢,使我們的產品向鋁合金、航空、國際貿易等高端方向發展,從而進軍中東和中亞地區。”寶勝(寧夏)線纜科技公司總經理張華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寶勝集團將寧夏的鋁錠通過鐵路運到揚州,每噸運輸成本約爲350元,再將鋁錠溶解成鋁液,每噸成本約爲130元,運輸費、裝卸費、儲存費開支大,“一冷一熱”得消耗大量的天然氣等能源。

寧東鋁業分公司計劃部負責人劉明說:“現在方便了,寶勝一個電話,我們公司的鋁水包運輸車通過專用通道,十幾分鍾就將900多攝氏度的鋁水送到寶勝的鋁水爐中。寶勝線纜落戶寧東後,我們公司僅鋁液一項每噸可節約成本200元。今年寶勝用鋁液將達6萬噸,全部投產後可達15萬噸。”

寧東鋁業分公司年生產鋁水57萬噸。目前,寶勝、寧夏廣銀鋁業等企業每年購買他們的鋁水達37萬噸,這些企業將“大塊頭”的鋁錠延伸成鋁型材、鋁板帶、鋁盤圓、鋁棒等十多種鋁合金產品,附加值節節攀升。

目前,寧東基地在煤炭、電力、化工等領域取得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今年1月至6月,寧東基地完成工業總產值553.34億元,同比增長31.1%;實現工業增加值145.86億元,同比增長10.8%,對全區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已成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記者 閻文華)

一次特殊的體驗

8月29日的寧東之行,對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來說是一次特殊又震撼的體驗。在神華寧煤集團煤制油分公司總工程師黃斌的講述中,嘉賓們緩步前行,回顧着神寧集團煤制油分公司的發展歷程。

一張滿是黃土、寸草不生的荒灘照片映入眼簾,瞬間引起了嘉賓們的關注。這片荒蕪的土地就是煤制油公司的前世,與如今高塔林立、廠房縱橫的高新技術園區形成強烈的反差。當嘉賓們聽到完成這一飛躍式的發展只用了數年光景,更是頗爲驚歎。大家圍着黃斌你一言我一語地發問,涉及煤制油的專業知識、環保項目、取得的成就等,希望能更多地瞭解這個在荒灘中崛起的奇蹟。(記者 尉遲天琪 和牧川 李 徽)

偶遇煙雨沙坡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8月29日,車行中衛市沙坡頭區途中,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已無數次在腦海中跳躍出王維的千古名句。

居延之左,蕭關北望,長河湯湯在這片高聳沙洲前浩然東去,每當落日時分更顯得蒼茫寥廓,這裏無疑是觀賞詩中美景的最佳所在。 然而,一場不期而至的秋雨讓沙坡頭變了番模樣:平素熱烈雄偉的沙漠在朦朧煙雨中多了份柔美,乾燥炎熱的空氣也在微風細雨裏潮溼了許多。煙雨沙坡頭,連寧夏人也不常遇見的景緻給了嘉賓們另一種美的感受。

“看,太陽出來了!”陣風吹過,遠方的夕陽射進數縷燦爛金光,映照在大河之上,讓嘉賓們紛紛按下快門,捕捉瞬間,頗有守得雲開見日出的喜悅。(記者 和牧川 李徽 尉遲天琪)

中國人的驕傲

1.2萬臺大型設備比肩林立,20公里長的管道、無數根傳輸電纜,如同企業身上的動脈、靜脈和神經,把方圓5平方公里的企業連成了一個循環暢通、反應靈敏的“巨人”。

8月29日,全國省級黨報的社長總編輯們實地瞭解神華寧煤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後,不約而同地發出驚歎:“在西部有這樣一項大工程,真是了不起,寧夏人用大國工匠精神,書寫着中國創造和中國驕傲。”

作爲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建設初期就肩負着我國煤炭清潔化利用和破解煤炭產能過剩困局的重任。神華寧煤人在缺技術、缺人才的情況下,聯合國內29家企業和科研院所,用“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頑強拼搏精神,攻關完成37項重大技術、裝備及材料的任務,且多項指標居於世界領先水平,三項創新問鼎煤化工的“珠穆朗瑪峯”。

神華寧煤煤制油分公司總工程師黃斌介紹,費託合成及油品加工成套技術的百萬噸級工業化示範、10萬標立方米/小時空分成套技術和2200噸/天投煤量幹煤粉加壓氣化爐技術,被譽爲煤制油項目登頂世界煤化工最高峯的“三劍客”。被稱爲煤制油“心臟”的8臺高63米、重2200噸的費託合成反應器是當今世界最大、國內單次吊裝最重的化工設備,這個中國式煤制油“心臟”,登頂世界“最大”;神華寧煤人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日耗煤2200噸幹煤粉的“神寧爐”,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煤氣化裝置;煤化工的大型空分裝置關鍵技術一直都是研發難題。爲此,神華寧煤通過與杭州氧氣機集團和瀋陽鼓風機集團合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空分島,帶動杭氧集團和瀋陽鼓風機集團躋身世界一流企業之列。通過創新驅動,帶動了國內相關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同時也降低了煤化工項目的建設成本。

“神華寧煤煤制油項目對我國油氣資源短缺、平衡能源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兵團日報社理論部副主任郝遙一語中的。(記者 閻文華)

紅寺堡區:荒灘上的生態移民城

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開源村萬有福家中,保存着一張珍貴的照片——2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上,萬有福一家5口站在一間土坯房前,底色一片土黃,但每人臉上都綻放着笑容。

大河鄉是紅寺堡區開發建設的第一鄉。1998年,一批批搬遷來的新移民在這裏安家落戶。萬有福是紅寺堡區的第一批移民,1998年8月,49歲的萬有福舉家從涇源縣黃花鄉搬遷到了紅寺堡區大河鄉。“剛來時,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條成型的路,到處都是荒沙灘。”萬有福說。

此後,萬有福夫妻自己動手,拿出家中僅有的積蓄1650元,在開源村建起了一間土坯房。

20年間,紅寺堡區的發展日新月異,開源村也是花果飄香,水澆地沃、綠樹成蔭,庭院錯落有致,萬有福家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萬有福種着23畝土地,養了6頭肉牛,年收入3萬多元,住房也由狹小的土坯房換成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女兒、兒子也已成家立業。

2000年,田彥平從海原縣關橋村搬遷至大河鄉龍泉村,爲了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他嘗試在村裏種植甜瓜蔬菜。第二年,有了收入後,他帶動本村村民種植甜瓜蔬菜500畝,2001年至今帶動龍源村、龍興村等周邊農戶種植甜瓜1200畝,種植戶走上脫貧致富路。

經過20年的打拼,田彥平已成爲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走進田彥平家,一輛嶄新的白色越野車格外顯眼,這輛車是田彥平更換的“第六代”車了。20年間,田彥平全家的出行工具從最早的摩托車到後來的三輪車、皮卡車、客貨車、小轎車、越野車、工程車,大小車輛換了6茬之多,住房也由“一代房”換成了“四代房”,年收入近50萬元。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23萬移民羣衆在此安居樂業。

萬有福、田彥平,僅是紅寺堡區23萬移民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20年間,紅寺堡不斷上演着轉變、改變、蛻變的生動故事。

1998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依託“1236”扶貧揚黃灌溉扶貧工程,全力打造紅寺堡移民扶貧開發區建設。

開發建設以來,紅寺堡區圍繞“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實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社會扶貧多輪驅動,到2017年,15個貧困村脫貧銷號,減貧8358戶31437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7%。經過艱難的探索和實踐,趟出了一條“揚黃調水、異地搬遷、生態和產業扶貧”的紅寺堡扶貧新路。

現在的紅寺堡區已成爲天藍地綠、山清水秀、宜居宜業宜遊的塞上綠洲——移民新城。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萬餘人。2017年,紅寺堡區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9.34億元,增長9.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896元,是搬遷前不足500元的15倍多。累計造林124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0.35%。昔日荒涼戈壁,現今草長鶯飛。累計開發土地70餘萬畝,“一高三特”農業競相成勢,“3+X”產業碩果累累,累計種植葡萄、牧草枸杞、黃花菜分別達到10.6萬畝、6.5萬畝、5.6萬畝、6.5萬畝,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7.78萬頭、76.5萬隻,紅寺堡先後榮獲中國葡萄酒第一鎮、中國黃花菜明星產區榮譽稱號。

“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隨着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啓動,紅寺堡區堅持以“脫貧攻堅、增收富民”爲統攬,科學施策,擔當作爲,一場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的精準扶貧大會戰在紅寺堡區大地打響,數億元項目資金紛紛傾斜,數千名幹部包村包戶,全區15693戶61673名貧困人口迎來擺脫貧困的最好機遇。

紅寺堡區堪稱全國易地生態移民搬遷的“微縮盆景”,“共產黨好、黃河水甜” 是紅寺堡區23萬生態移民的共同心聲。(記者 楊之汀)

脫貧路上的文化力量

8月29日下午,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泥土書香”讀書社開展讀書活動,20餘名農村婦女圍在一起讀書,讀書社社長馬慧娟不時和婦女們分享讀書心得。文化長廊和特色產品展覽區,掛滿了當地農民藝術家的作品。在多功能活動室,棋牌、乒乓球桌等設施一應俱全。玉池村高標準建設了村級文化服務中心,除了讀書社、巧媳婦手工製品合作社外,該村還有4個文藝團隊,一個籃球隊和12人的棋牌隊,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8月29日,參加第二十五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來到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採訪該村婦女通過讀書改變生活的故事。

北京日報社縣區新聞部副主任閆雪靜說:“文化可以改變人,文化扶貧是解決當地羣衆脫貧富民最根本的路子,玉池村是個移民村,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特別是在精神脫貧方面,引導移民學習技能,學習文化,讓移民羣衆感受文化的力量。”

青海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馬小雁感慨地說:“扶貧先扶志,文化大院引導村民向先進榜樣學習,豐富移民的精神生活,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尤其是讀書社,教婦女識字、讀書,讓當地農村婦女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薰陶。另外,村裏還將‘扶貧工廠’建在了移民家門口,採用‘工廠進村,生產輻射進家’的扶貧模式,吸納村裏的剩餘勞動力就業,在文化扶貧和產業扶貧方面,紅寺堡區經過探索和實踐,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非常值得學習借鑑。”(記者 楊之汀)

聽村民們講脫貧故事

“別小看紅寺堡區玉池村,村子雖小卻滿是文化氣息。”還未到玉池村,愛“舞文弄墨”的名聲已經讓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對這個移民村充滿了好奇。

嘉賓們的到來打斷了正在村活動室學習讀書寫字的農婦們。在大家的鼓勵下,今年50歲的蘇發接過話筒講起了自己和玉池村的故事。“我的老家涇源縣雨多,一年幾場雨糧食就瞎到地裏了,娃娃餓呀,只能一家一家要糧食。”回想起20年前的生活,蘇發直喊苦。

搬遷到紅寺堡區後,日子慢慢好了起來。從全村一輛蹦蹦車到家家戶戶開上了小車,日子越過越紅火。最讓蘇發驕傲的,是3個孩子都大學畢業了。

“我兒子現在在北京造機器人呢。”蘇發的一句話引起了嘉賓們極大的興趣,感嘆之餘紛紛向她表示祝賀。

得益於文化脫貧的政策,半輩子目不識丁的蘇發現在也有了自己的作業本,她向嘉賓們展示着自己寫的漢字,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記者 尉遲天琪 和牧川 李 徽)

(圖片均記者 王鼎 王洋 黨碩 實習生 馬楠 攝)

更 多  

權威發佈丨銀川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免職名單

石嘴山通報1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9月起,在寧夏辦理護照只需7個工作日!還有這些便利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