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文/劉應龍

在中華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國家,據《山海經》記載,那是在唐堯時期,當時有一個非常擅長占卜的人,他既能幫人消災吉祥、祝福延壽,又能料事如神、通曉生死存亡,而這個人就是巫咸。堯帝對他十分看重,將他尊爲神巫,奉爲良相,還讓巫咸受封於靈山。並且,等到巫咸死後,又將他葬於靈山之中。不僅如此,爲了紀念他,堯帝還將巫咸生前所居住的地方賜名爲巫咸國,讓巫咸的子孫巫賢等人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因此,這裏也成爲了巫文化的發源地。

2.jpg

3.jpg

在中國版圖上,曾有這麼一個地方,據《山海經》記載,在那裏生活的人們不用耕作也有享用不盡的美食,不用紡織也可以穿上精美絕倫的服飾,這個國度就是巫咸國,這個地方就是巫咸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寧廠(現今的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上天給了他們取之不盡的寶藏——鹽泉。

4.jpg

5.jpg

鹽在當時珍貴無比,鹽泉所在的大山被人們命名爲寶源山,巫咸古國也隨之在大寧河畔興起,成爲了一方富庶之地。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着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着世代寧廠人。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竈,均燃熬鹽,有“萬竈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竈。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竈址,保存完整的15眼,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6.jpg

7.jpg

寧廠古鎮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堪稱世界的“上古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古鎮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沿後溪河蜿蜒延伸達3.5公里,俗稱“七里半邊街”。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一年四季場上人來人往,河上百舸爭流,形成了“商賈雲集、萬竈鹽煙”的奇觀,有“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美譽。

8.jpg

9.jpg

10.jpg

直至今時,行走在寧廠古鎮老街上,大寧河岸峭壁上棧道的遺址、河畔一溜七里半邊街的建築,無不印刻着寧廠古鎮作爲曾經的製鹽基地和販鹽中心的昔日繁華,舊時鹽運碼頭和街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景象,在穿行於古鎮街巷間躍然浮於眼前。

11.jpg

12.jpg

13.jpg

如今,鹽泉仍在,輝煌已逝。自上世紀70年代,隨着鹽滷濃度降低,製鹽費用增加,寧廠製鹽不敵各類低成本製鹽工藝的衝擊,幾番掙扎後,寧廠沿襲四千年的製鹽工業,最終沒有逃離成本法則的捨棄。不再有“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繁榮,也沒有了商賈雲集、萬竈鹽煙的興旺。

14.jpg

15.jpg

隨着鹽業的沒落,古鎮一步步從衰敗走向破敗,商業萎縮,人口銳減,牆壁頹廢、柱頭孤立、房梁歪斜。破敗街道兩邊,只餘高齡老人堅守在黑漆漆的老屋中,偶見稚齡小兒歡笑奔過眼前,爲沉寂的古鎮帶來些許生氣。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儘管寧廠古鎮被評爲歷史文化名鎮,並譽爲“上古鹽都”,但不同於其他名鎮的通過歷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發掘、包裝、推廣,最終煥然一新,遊客趨之若鶩………,這個承載着四千年巫咸文明的寧廠古鎮,只能靜靜地屹立在後溪河兩岸,等候着她鳳凰涅槃的那一刻。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據悉,當地政府的已經規劃,將按照上古鹽場時代的建築復建寧廠古鎮,輔以渝東民居吊腳樓,再現五千年製鹽史鼎盛時期的風貌,將其打造成爲“鹽巫”文化體驗覈心景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