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8月30日(昨日)报道,近日,一妈妈带两名宝宝到婴幼儿馆游泳,期间店铺员工暂时离开并告知。随后该妈妈转身去看手机时小宝救生圈翻了,小宝一头扎进水里。大宝试图救小宝,并扯妈妈衣服示意,妈妈均无反应。目前,幼童仍未脱离危险。

就是上图里的这位妈妈转身去看手机,突然间,小宝的救生圈翻了,一头扎进水里!

大宝试图用游泳圈救小宝,并拉扯妈妈衣服,妈妈却无视了……

直到一分半钟后,妈妈才惊觉小宝溺水、赶紧冲过去抱起急救……

近年来,国内国外类似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但边带娃边玩手机的后果还有更多。

美国教育家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主要从认知和亲密关系的角度,谈到了她对相关问题的见解。

她在文章中认为,人们对儿童沉迷电子产品的担忧颇多,但对于父母自己使用电子产品漠视孩子的情况却鲜有人提及。

20多年前技术专家琳达·斯通曾提出“持续分心”的概念,正是眼下父母们在经历的。“持续分心”不仅如斯通所说那样对成人有害,对儿童也有害处。传统的亲子情感交流是互动式的,这是人类大部分学习行为的基础,然而当下的育儿方式却在破坏这种情感互动,让人们陷入了未知的困境。

心理学家认为,亲子间的二元信号机制创建了人脑的基础架构,各地的父母在与婴幼儿交流时采取的语言模式基本上都有以下特征:声调升高、语法简化、热情夸张而投入。研究显示,在11和14个月大的时候接触此类声情并茂的语言互动的婴儿,到两岁时掌握的词汇量是没有此类接触的同龄人的两倍——儿童成长是依赖亲属交流的。

对早期学习至关重要的亲子情感交流缺失,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这种交流不是被短信打断,就是被社交媒体上的新鲜事打断。经济学家注意到可怕的后果之一,就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儿童的受伤几率也相应增加。这些事引起了媒体对父母分心导致幼儿身体伤害的大量关注,但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还认识不足。当大人频频拿起手机看屏幕上弹出的消息,打破了流畅的交流沟通时,幼儿从对话中就学不到东西。

父母偶尔的疏忽不总是会酿成大祸(说不好还能培养孩子的适应力),但是长期分心的后果就截然不同了。智能手机使人上瘾这一点大家都不陌生:大人玩手机时如果被打断就会变得烦躁;他不仅会错过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甚至还会误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分心的父母比那些专心照顾孩子的父母更易怒,有时孩子只是想获得关注,却会被他们误解为闹脾气。简而言之,有意的隔离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有益无害(尤其是当孩子逐渐长大,需要培养独立能力的时候)。

但是这种隔离与分心不同。分心是父母明明和孩子在一起,却未全身心投入交流,仿佛孩子还没有手机重要。成年人要应对生活压力,因此如果母亲让孩子出去玩,父亲跟孩子说他需要半小时专心做家务,都是合情合理的。现今在育儿的过程中却总有难以预料的事发生,时不时地传来手机的哔哔声,令人难以抗拒。人们仿佛陷入了一种最糟糕的育儿模式——人总是出现在孩子身边,剥夺了他们自主的机会,心却不总在孩子身上。

当然在当下的境况中,大人也是有苦难言。生活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他们需要随时工作、育儿,满足配偶、父母甚至其他什么人的需求,还要知晓最新新闻,在走去开车的路上不忘网购生活用品。数字世界禁锢了他们,让他们永远得做点什么。

且不论孩子的教育质量如何,以及人们在他们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如果人们能对心理学家所说的“技术干扰”加以控制,就能通过少做事为孩子多做事。父母应当让自己喘口气,允许自己有不随叫随到的时间。把孩子安全放进护栏里后,如果想玩点儿足球手游也未尝不可,孩子自己玩得挺好的。但当你在陪孩子的时候,请把手机扔得远远的!

(北京时间生活频道 来福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