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軍事上採取分兵把守,消極防禦的辦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辦法。所以紂王敗了,周武王勝了。看來蔣介石沒有看過《封神演義》,要麼看了沒有真正看懂。

  毛主席一生酷愛讀書,他不管走到哪裏,總是書不離身,手不釋卷。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是這樣。主席知識淵博,思維敏捷,談古論今,皆成文章。我有幸能經常聆聽主席的教誨。他同我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讀書和學習。

  一次,我陪主席去爬玉皇山。那時山頂上的廟裏有周武王、姜太公和哪吒、玉皇大帝等塑像。都是歷史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主席看了問我: “你《封神演義》看過沒有?”我說:“在家讀中學時看過。”“你知道殷紂王爲什麼被周武王打敗?”我說:“紂王寵信妲妃,亂了朝政。”主席說:“不對。紂 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軍事上採取分兵把守,消極防禦的辦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辦法。所以紂王敗了,周武王勝了。”主席又說:“看來 蔣介石沒有看過《封神演義》,要麼看了沒有真正看懂。蔣介石搞的就是分兵防守的辦法,我們用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的辦法,所以被我們打敗了。”主席博古通 今,爲我所用,隨便抓住一個話題,常常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主席還問我:“你看過《三國演義》嗎?”我說:“在濟南讀書時看過。”主席又問:“你知道關羽姓什麼?”我隨口說:“姓關。”主席說,“不是,關羽原 來不姓關,也不叫羽。因爲關羽生性仗義,在家鄉殺了人,被官兵追捕。他逃到潼關,但出關要登記姓名,簽字畫押。爲了安全,他便指關爲姓,以羽爲名,比喻自 己像鳥一樣飛出潼關。所以後來就叫關羽。”主席的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特地查閱了魯迅寫的《古代小說史考》,也問了歷史學家,但都沒有說清楚,關羽原來到 底姓什麼。

  那天我們在山上喫素齋,但菜端上來時主席看到多是魚呀雞呀的,他問我:“怎麼又喫葷菜,不是說好喫素齋嗎?”我說:“主席,這是素齋,全是蔬菜做的,樣子像魚和雞。”主席喫得很高興,他是平生第一次喫這樣的素齋。

  毛主席是偉大的革命家、理論家和戰略家。在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中,每當歷史的重要關頭,他都十分重視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學習。正當我國革命戰爭 取得基本勝利的重要時刻,毛主席及時指出,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閒起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 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麼人)學經濟工作,拜他們做老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當時,各級幹部按照毛主席的教導,學習城市管理,學習經濟工作,很 快恢復了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從1953年起,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搞經濟建設,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又沒有現成的 “本本”,路子怎麼走?辦法在哪裏?這是擺在每一個領導幹部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年冬天主席來杭州,他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只能靠中國人民自 己來尋找。他多次講我們黨認識和掌握中國民主革命客觀規律的歷史經驗,反覆教育我們要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他還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 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經濟,學會經濟建設的本領。在黨中央和毛主席領導下,我國比較正確地處理好了各種比例關係,從而保證第一個五 年計劃的勝利實現。

  毛主席一生爲我們黨和軍隊的建設,爲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這一光輝業績,是同他勤奮讀書,調查研究,善於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毛主席讀書是很勤奮的,可以說讀書成了他的“一癖”。他睡的牀與衆不同,一邊堆着各類書,一邊是睡覺的。他的辦公桌、休息室,甚至洗手間裏,都放着 書。毛主席初來杭州時,我不熟悉他的讀書習慣,給他整理書籍。毛主席看到後,立即來阻止。他說,書是要讀的,不是裝門面的。有些人把書鎖在書櫥裏,實際是 不看的。我們要做工作,想抽出專門時間讀書是不多的。我到處放書,隨手拿來,讀上一頁一段,多方便啊!

  有一次,我們陪同主席去紹興遊東湖,主席一路興致勃勃地同我們談《紅樓夢》,結果湖未遊成,評書倒評了兩個小時。

  據我所見,主席讀書非常認真,常常在書頁中圈圈點點,作旁註眉批,寫評論。毛主席讀書很多,涉及範圍很廣,包括哲學、文學、史學、政治、經濟等各個 方面,真是博覽羣書。他還向我們講了唐代傑出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勤奮治學的精神。他說,韓愈的《進學解》是篇好文章。“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 隨。”這是很有道理的。要獲得精深的學識,就得靠一個“勤”字。

  毛主席還講到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說屈原如果再做官,他的文章就沒有了。正因爲開除“官籍”、“下放勞動”,纔有可能接近社會生活,纔有可能寫出如《離騷》這樣好的文學作品。中狀元的寫不出好東西,好的文章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窮秀才寫出來的。

  毛主席還以杭州的六和塔作比喻,說做學問先要打好基礎,然後“再一層一層地疊起來”。

  毛主席的這些談話和比喻,使我們深受教育。在繁忙的歲月裏,毛主席還那麼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主席讀書,很注重開動腦 筋,思考問題。他常常用孟子的話來啓發我們:“心之官則思”,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用來思想的,大腦是加工廠,凡事應該用腦子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 慧,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

  他還對我說,住在北京出不了好東西,要經常到下面去,到羣衆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調查實際情況,呼吸新鮮空氣,爲“加工廠”收集原料。所以毛主席十 分重視把讀書與調查研究結合起來。他經常向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基層幹部作調查。毛主席在我們浙江,視察過許多地方。在杭州小營巷,他走進 普通居民的家,詳細詢問街道衛生和羣衆生活情況。在省農科所,他扶犁耕地,很有興趣地聽取農機科研工作的彙報。在省軍區後勤部的油庫裏和金華駐軍的連隊 裏,他和解放軍戰士親切交談,關心他們的成長。在富陽新登、蕭山西興,他下農田察看水稻、蠶桑、絡麻、油菜等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設想如何發展農業生產的問 題。在金華雙龍洞水電站,他仔細察看水電機組設備,熱情讚揚工人們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列車車廂裏,他接見金華、蘭溪、永康、諸暨、蕭山等縣委書記,向他們 調查有關農村工作的重大政策問題。在杭州住處,他親自提名請上海的幾位着名專家和教授,來杭州共議大政方針。毛主席這種不恥下問、虛心向羣衆學習的精神, 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毛主席勤奮讀書,但不迷信書本。他一貫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1958年,我國出現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指 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爲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氾濫開來。不久,黨中央和毛主席很快覺察到這方面的錯誤,並且着手予以糾正。在這重要歷史關 頭,1958年11月9日,毛主席在鄭州寫下《關於讀書的建議》這一重要信件,指出:“此信送給中央、省市自治區、地、縣這四級黨的委員會的同志們。不爲 別的,單爲一件事:向同志們建議讀兩本書。一本,斯大林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本,《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每人每本用心讀三遍……”

  毛主席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志身體力行,帶頭讀書。毛主席說:“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要再看一遍。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幹部要研究 一下,都要研究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過去看,不感興趣,現在不同了,這三章中有許多值得注意的東西,也有一些寫得不妥當,再有一些他自己也沒 有搞清楚。”在杭州住處,毛主席及一些省(區、市)主要負責同志一起研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書。他們聯繫當時我國經濟的實際,讀一段,議一段,有 分析,有批判,吸取有益的,揚棄錯誤的。

  在一次學習會上,他說,共產黨的先進性體現在哪裏?我們領導人民羣衆鬧革命,搞建設,根本的目的就在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後來,我陪主席散步時他又對我說,中國 革命就是:製造輿論,奪取政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改變所有制,發展生產力,做到民富國強。在這期間,毛主席反覆強調:社會主義時期,仍然要堅持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等價交換等原則。

  與此同時,毛主席還提倡讀蘇聯威廉斯的《土壤學》,要大家多學點科學知識。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倡導下,我們各級幹部掀起了讀這幾本書的熱潮,使大家越來越深刻認識到違背客觀規律就會碰釘子、受挫折;只有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才能保證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記得1959冬和1960春,在黨內有重大意義的讀書活動。毛主席主持的讀書小組有陳伯達、胡繩、田家英、鄧力羣等,讀書地點在杭州丁家山。還有華 東地區省、市委書記也參加。對上述的幾本書邊讀邊議,主席發表了很多重要講話。田家英負責記錄整理。由於長期工作關係,我和田家英很熟悉,他經常把整理好 的主席講話拿給我看。我看了有時把主席講話要點摘錄下來,覺得這是我學習的絕好機會。想不到這在“文革”中成了我盜竊黨和國家機密的重大罪狀。

  在理論聯繫實際中,毛主席不僅重視正面經驗,而且十分注意反面的經驗。1957年,毛主席在杭州接見外賓,在外賓未到之前,他問我,你犯過什麼錯誤沒 有?因爲問得突然,我有點惘然,回答說:政治上的錯誤沒有犯過,工作上的錯誤恐怕不少。主席說,你沒有犯政治上的錯誤,這就是你的缺點。我說,黨內一些領導幹部犯錯誤,中央發了文件,我們都認真學習了。主席說,那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毛主席接着說,只有正面的經驗還不行,還要接受反面教育。人不要怕犯錯 誤,比如小孩子學走路,摔跤就是犯錯誤,可是不摔跤就學不會走路。人要有正面的經驗,也要有反面的經驗,只有接受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纔是全面的。毛主席 的這段話,至今還銘記在我心中。

  原來,獲勝是祕訣是活到老,學到老。不僅要多讀書,還要會讀書,不能讀死書。毛主席一生酷愛讀書,不僅愛讀書,他還勇於實踐,不怕跌倒,也不怕失敗,越挫越勇。因爲才帶領新中國走向了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