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店內主營獨立音樂唱片,從推薦架上可以看出這間店最近在關心什麼,比如這次造訪撞見的一整排YMO、矢野顯子、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還好本人足夠剋制)。作爲臺灣最後一間鑄字行,店主張介冠先生曾說:“只要臺灣還有一間印刷廠會用到鉛字,日星就會陪着它走下去。

這裏是TOPYS新開張的生活方式類賬號創意城市指南,

專注於探索與分享城市中的美好生活提案。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頭圖設計/Meiling@TOPYS

歡迎收聽一天Vol.1

一天很短,喫喝玩樂走過三五去處便入夜打烊;

一天也很長,足夠接觸、瞭解甚至愛上一個地方。

۰ ۰ ۰

作爲一個兩年多內進出臺北七七八八次的遊客我本人,這座城市於我來說,熟悉又陌生。仍有不少在下個街角偶遇新驚喜的經歷,心裏也已經逐漸形成了一份“總要回去探望一下”的名單。

此次出行正值梅雨季,連着下了幾天雨的臺北似被添了一層灰濛濛的濾鏡,大多城區舊得斑駁,五六十歲的建築成片生猛地撐起了人潮不絕的市中心。但體驗很新,對熱愛之事物傾注全部感情的人們,仍在各個角落裏,日復一日地經營着自己或大或小的夢想。

接下來的這一天,一起湊活過吧。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日星鑄字行在太原路的巷子裏,門面不太起眼。進店會撞上按照字型字號規整排列的鉛字塊架,與許久未聞見的油墨香。店裏的規矩可得遵守,動手取鉛字,意思就是要掏腰包買了。

鑄字是活字印刷中的必備節目,鑄字、撿字、排字,再上油墨。比起平面印刷,鉛字多是老師傅一筆一劃雕刻出來的,這橫豎撇捺更飽滿、更有力道,因此印出來的成品也多了幾分人文味道。作爲臺灣最後一間鑄字行,店主張介冠先生曾說:“只要臺灣還有一間印刷廠會用到鉛字,日星就會陪着它走下去。”

這個地方值得一去,循着老技術的繁複與嚴謹,探索新時代的這些風景是否有留住舊時光里人情味的可能性。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THEPOLYSH

地址:臺灣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97巷13號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到寶藏巖之前,需要步行一段山路,之後會遇見一座觀音寺,據說這是臺北年紀最大的佛寺之一,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別怕,沒迷路,今天的目的地臺北國際藝術村就坐落在寺廟後面的小山丘上,是臺北頗有代表性的藝術村改建案例。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蜿蜒山路兩旁的違章建築建於六七十年代,如今住有20戶居民,另有20戶駐村藝術家,形成了一處有些矛盾卻也好玩有趣的聚落。有一次趁着入夜來這兒閒逛,偶遇被晾在門口(興許是作門鈴功能的)慘叫雞,也一次又一次喫到了閉門羹,最終在夜裏十點被保衛人員請了出去(這是個教訓,下次請早)。寶藏巖足夠野生,卻也包容着各式各樣藝術與生活觀念,任其發生。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當我們在重慶詢問水越設計的agua臺北有啥好玩時,她也不假思索地推薦了寶藏巖。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A PRANK DOLLY就藏在臺北古着店一級戰區赤峯街裏頭,來店的多是熟客,與店員打過招呼後埋頭淘好貨。老闆與店員都對古着文化頗有研究,選品的風格與質量在同類店鋪中絕對值得狠狠誇讚。當你挑出一件襯衫來回擺弄時,他們會告訴你這個顏色在古巴襯衫裏很難得見,或者那件罩衫是六十年代法國漁夫們下海常穿的版型。要不要試試看這件連帽衫?它是以墨西哥傳統的織布技法制成的,所以很厚實。結果就是,ALL IN(卒)。

所有古着上架前,店主都會貼心地把它們送洗,買回直接上身就好。最後還是那句,謹防店員推坑,因爲一推一個準。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 BANG日潮本事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赤峯街25號1樓 103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個體戶唱片行在臺大附近的商圈裏,商鋪與商鋪間的某個樓梯上到三樓,或許就能看見他們家的貓咪正扒着門張望。與傳統唱片店不同的是,他們販賣的都是二手貨,買起來(可能)比較不肉疼。但另一方面,這些二手唱片,或許也攜帶着前主人身上的某些故事與心情,在這方中轉站等待被繼續傳遞。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店內會按照音樂風格與音樂人名字的首寫字母規整陳列,從獨立搖滾、金屬、到J-POP、華語音樂,密密麻麻啥都有。但找起來最少要花上一小時時間,才能從無數被主人賣掉的玩意兒中尋到你最中意的寶物。淘貨過程中,店家非常不怕生(可能常年被薰陶已經聽出自己審美取向)的貓咪,會在你面前蹭過來又跑過去。對了,店主還有三四面自己不對外出售的CD牆擺在櫃檯旁,拉、仇、恨。

你不會失望的。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97-5號3F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從個體戶出來,找一條路口賣胡椒餅的巷子鑽進去,走上幾步就會遇見一頂別緻的招牌“唐山書店”,你不會錯過它的。這間書店位於地下室中,需要先下一段貼滿各種活動海報的樓梯,然後路過散亂擺滿藝文活動傳單的角落。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雖然裝潢簡陋,但店內的選書十分講究,文學、新詩、哲學、社會學往往是其座上客。同時,亦能尋得許多獨立出版物的蹤跡,與書店同名的出版社幫着許多詩人與學術研究者出版作品,尋找、網羅不同的聲音。這間老字號的獨立書店創立於臺灣戒嚴時期,過分大膽的選書也使得當時常有警察到店沒收禁書;與此同時,這間“全臺灣最不花哨的書店”也經由口耳相傳,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穩定的顧客羣體。唐山哪,就像這些前仆後繼的求知者心頭的白月光。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室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小白兔唱片由阿飛西雅的現任貝斯手KK於1999年創辦,做唱片發行,做演出經紀,做雜誌出版,也張羅了一間同名唱片店(真的很斜槓沒錯),就藏在師大夜市旁的居民區中,周邊甚少其他商鋪。

店內主營獨立音樂唱片,從推薦架上可以看出這間店最近在關心什麼,比如這次造訪撞見的一整排YMO、矢野顯子、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還好本人足夠剋制)。每個店員心裏都藏着自己最心水的音樂清單,在不少唱片上亦能發現他們精心手寫的推薦語。再比如,店內擺了有些時日的互動裝置“脈輪治療所”,嗯,他們爲了推薦這些你可能不會有機會聽到的好音樂,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沒有什麼能比花上一個小時泡在這些稀奇古怪但氣味相投的唱片裏,更令人開心的了。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浦城街21巷1-1號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喜歡這間自烘焙的咖啡店,卻不只因爲它是一間咖啡店。

ZABU由店主一家五口(是的,還有小朋友)共同經營,店裏不論是拌飯、茶泡飯還是獅子頭,都悄悄放進了家的味道。陳設上,有許多店主不知道從哪兒帶回來的二手傢俱,食客坐的桌子椅子,每個都不太一樣,每次到店佈局也都不一樣。ZABU就像是這家人一起生活的空間延伸,這次正好遇上爺爺抱着把木吉他,在店外彈小曲兒給小孫女聽。而我們也是組成這個家的一部分,是與他們擁有共同卻短暫的生活片段的來去過客。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最近擊中我的,是他們改了FB專頁的簡介:“音樂是我們的靈魂,恕不接受調整音量”。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75號1樓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臺北有兩間光點,一處在中山北路,一處在華山,都以“藝術影院”爲定位,但今天想要帶你去的是前者。這裏曾是前美國大使官邸,荒廢了18年,臺北市文化局將其整體修繕後,委託侯孝賢擔任理事長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光點放映的多是少在主流影院見到的影片,也難在此見到爆米花電影的影子。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

光點電影院的前身是大使車庫與發電機房,一旁以“光點生活”爲名的選品商店過去爲大使館前室、衣帽間、廚房與餐廳。另一邊的咖啡小館曾經接待了許多前來參訪的友人。建築本身因它的歷史帶來穿越感,就像電影一樣,向我們訴說着某個特定年代的特殊故事。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Wikimedia Commons

在這裏觀影印象最深的,是片尾待演職員表全部播完之後,大家纔會陸續起身離開。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十八號

時間:

光點電影院:11:00-22:00 (視當日電影場次而有所更動)

光點生活:週一-四、日 11:00-22:00 / 週五、六 11:00-22:30

光點珈琲時光:週一-四、日 10:00-22:00 / 週五、六 10:00-2:00

光點紅氣球:週一-四、日 10:00-24:00 / 週五、六 10:00-2:00

每兩個月擇一週一休館,其餘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女巫店的故事說一晚上也說不完。這裏曾經走出的陳綺貞、焦安溥(張懸)、吳青峯、黃小楨,如今都……(此處省略一萬五千字)。是的,這間已經走過24年的小店正是臺北最湧動也最持久的地下音樂場景之縮影。也許隔壁那位端盤子或是遠處那位在調音的小女巫,就會是下一個打動你的聲音。

不畏強權打壓、不怕主流排擠、自信自在地存在,正是女巫店試圖實踐與傳達的價值觀。出乎意料的是,有如此光環壓着的女巫店,菜單令人害羞臉紅(纔沒有),餐食還很好喫。簡簡單單的意大利麪,軟硬適中的麪條混着完全自熬、濃而不膩的番茄肉醬,足夠令我想念兩年。若想用餐,記得提前查好演出時間,錯開前往。

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臺北:新與舊,碰撞得熱烈

圖注:女巫們爲菜單做的註解:名稱越噁心=越好喫,名稱越下流=越好喝,名稱越淫蕩猥褻=越受歡迎。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搜一搜15年的電臺節目《音樂五四三:彭鬱晶、焦安溥談女巫祭》。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

۰ ۰ ۰

這裏很舊,鮮少高樓,不少遊客紛紛失望,錯覺彷彿置身於九十年代大陸的二三線城市。問起當地人:“爲什麼這些鐵皮屋、老房子沒有被拆掉?”

他們聳了聳肩:“因爲拆不掉。”

但這或許就是臺北的魅力之一,處處皆有歷史的痕跡可循,有人守着傳統手藝過一生,有人蒐羅舊物表達態度,有人二十年來堅持一份事業,試圖改變這片土地哪怕一點點。

這正是這座老城所特有的,長久年輕而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圖片若無特殊標註,均出自阿誠@TOPYS

更多關於美好生活的方式與姿勢,

請移步我們的兄弟號創意城市指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