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羅振

大洋網訊 身爲一名來自基層的產業工人,如何投身於質量提升行動中,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煉廠設備工程部副部長羅振參加完今年的全國兩會後,回到工作崗位一直在思索的命題。

積極投身“品質革命”

回到韶關後,羅振積極將兩會精神傳遞到基層。他告訴同事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之一,便是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工作,要求廣東的同志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以新的更大作爲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要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爲此,羅振向身邊的工友們發出了號召:“沒有過剩的行業,只有過剩的產品。沒有污染的行業,只有污染的企業。在國家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製造業的同時又在打造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背景下,我們工廠也必須通過每一位員工在每一個崗位上進一步將工作做實、做細、努力創新,不斷提升我們產品質量、工作效率,進而不斷提升工廠效益,我們工廠才能在這次‘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中越走越好。”

羅振是丹霞冶煉廠的一名產業工人,他和其他3位“90後”團隊成員將一套價值約2500萬元的大型進口自動化設備成功國產化,爲企業省下2100多萬元經費,使設備維護和養護再不受制於國外生產廠商。羅振及其企業的“蛻變”,正是傳統產業工人用創新驅動自我及企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讓“工人”再煥發榮光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總書記所做的精闢論述,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人。我們必須要有深刻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從自己改起,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儲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始終符合‘人才’的定義,符合‘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供給,進而投入到‘創新’的工作之中,不斷實現‘發展’這一第一要務。”羅振說。

羅振留意到,目前製造業體系缺少一批高水平的、較高穩定性的產業和技術工人,甚至可以說,“製造業的產業和技術工人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這已經成爲制約製造業轉型升級、制約製造業品質革命的嚴重隱患”。

爲此,他建議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扭轉經濟體系脫實向虛的狀況,真正提高實體經濟的利潤率,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實體經濟。營造踏實、務實的社會風氣。“少一些‘風口’,少一些一夜暴富,讓我們的年輕人心靜下來;宣傳‘勞動光榮’‘不流汗不是勞動、手不髒不足以成大器、不下現場不能提高、行行出狀元’的思想,引導部分年輕人從事基礎的技術性工作。”

作爲一名基層技術人員,羅振還認爲要切實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打通技術人員、技工隊伍的晉升通道,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物質保障。“讓技工這個工種得到全社會的認同,讓‘工人’這個羣體再次煥發榮光,工人身份和製造業這個行業再次得到社會的認同,得到各個層面的尊重和重視。”

廣報韶關全媒體記者卜瑜 通訊員靳林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