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还叫来了另一个朋友,古洋州是一个软件开发的工程师,二十多岁——也很年轻。他和一些朋友同在一个志愿组织,“秦剧学社”,业余时间访谈秦腔老艺人,横跨陕甘两省,自费采访,编辑整理后发布在学社的公号上。

要做这样的事,自然是秦腔已经衰落了。但是,在古洋州的印象里,衰落不过是这二三十年的事情——就是他成长的过程。他出生在汉中,陕西南部,那里秦腔的氛围没有那么浓厚,但是八十年代之后,出了很多秦腔的磁带,在陕甘一带发行得非常好。再偏远的农村,集里一定会卖秦腔磁带。芦笛说,名角的,可能卖得比毛阿敏还好。

古洋州读中学的时候,买复读机听英语,英语没听上几回,倒买了几盘秦腔磁带,听完就着迷了。2006年,他到西安上学,从广播里听了好多戏,后来又进剧院。

在网上,他认识了好多秦腔迷,其中有一位“陇上一痴”,后来是秦剧学社的核心人物。“陇”,是甘肃的简称(如果你还记得地理课本里的知识),所以带“陇”的别名,基本都是甘肃人。“陇上一痴”也是,他现在在山东工作。古洋州每次打电话过去,电话那头都放着戏,从来没有一次背景是安静的。

“陇上一痴”花了一年时间,把易俗社(历史最长的秦腔社团)在民国时期的戏报整理出书。这些戏报里,有很多一手资料,比如有人去世、有人演出的具体信息。芦笛又以京剧作比较,京剧的历史很清楚,“你像梅兰芳到上海演了一个月的戏,这一天演了什么,有大量的文字资料。秦腔的历史是一塌糊涂。”

另一个问题是,秦腔遍及西北的乡野,很多老演员在县市剧团,他们受到的待遇不如西安的名角,也很少有人采访。但他们身上,有更多秦腔的历史。古洋州和秦剧学社的朋友们所做的,也是在挽救记忆。

有时难以想象,真的有一个时代,人人都喜欢戏曲,那个时代并不远,但感觉上已经很古老了。芦笛在大学教书,他问学生,有没有喜欢戏曲的?有时一两个举手,有时一个也没有。他问,为什么不喜欢?学生说不上来。芦笛问,你们看过吗?他们说,没看过。没看过为什么不喜欢?学生说,那都是老人看的。芦笛就会放一段戏曲,通常是越剧的《梁祝·十八相送》。这段戏是经典的喜剧手段,观众和祝英台都知道真相,但是呆书生梁山伯怎么都点不穿。看完这段,学生都觉得很好玩。

芦笛说:“戏曲回不到那个人人都喜欢的时代了,但是能有百分之十的人喜欢,就比今天好多了。”

除了一些特殊的剧种(比如昆曲始终是文人戏,越剧则是城市的产物),秦腔和大部分戏曲一样,诞生在乡村生活中。要在露天的戏台上,唱给观众上万人,所以特别的喧闹。剧情也要生动,戏剧性强,合乎当地的伦理道德。戏曲的没落,其实是农村的没落。古洋州在采访中发现,陕西的农村已经没人了,反而是甘肃东部,大概是因为经济落后,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不多,有演出下乡,还能维持上万的观众——天水人说,他们养活了陕甘的秦腔剧团。

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现代生活的变化,使得戏曲很多内容都不太对劲了。它的程式、忠孝节义的价值观,都受到了挑战。但更要命的,是我们将现代/传统、城市/乡村截然对立起来,戏曲被不假思索地判定为老旧的,保守的,人们都懒得去理解,就像芦笛的学生,或是我以为芦笛是个老头。这加速了戏曲的老化和衰亡。

只有很难得的机会,我们才会恍然醒悟戏曲的魅力,以及戏曲里也有非常“现代”的成分。比如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比如芦笛转发的《金沙滩·舍子》,他在课堂上放的《梁祝·十八相送》。爱、恨、幽默和痛苦贯穿了人类的生活。我们也并非和传统拦腰斩断,以半截躯体存活在世上。

最后,我问芦笛和古洋州,你们觉得秦腔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他们各举了一段戏。芦笛举的是《斩单童》,隋唐演义里的一段故事。单雄信在瓦岗寨占山为王,他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是个英雄好汉。在和唐营的战争中,他被李世民俘获。当年在瓦岗寨结拜的兄弟都已经在李世民帐下,他们来劝降,单雄信誓死不愿。李世民下令斩首,在受斩前,单雄信大骂李世民,骂徐茂,骂罗成……一个一个骂下去,每个兄弟交情不同,骂得也不同,最后,他跟程咬金交代后事。大家还在劝,你降了吧!人家说降!单雄信说杀!降!杀!降!杀!最后杀了。就是这么强的设定,大段唱腔,情感层层递进。“很好的一出戏,秦腔的悲壮慷慨,是胜过京剧的。”芦笛赞叹。

“说到这,咱再说一说《葫芦峪》里边儿,《托印》这个戏。”在人们来来往往的酒店大堂,古洋州戴着黑框眼镜,很瘦,个子不高,却坐得很直,双腿叉到最开,双手拄在膝上,挺像个武将。这是诸葛亮归天的一段戏,北伐失利,诸葛亮病重,他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部下。在《空城计》里,诸葛亮穿八卦衣,像个神仙,这场穿上了丞相的蟒袍,要交代后事了。古洋州推荐女须生焦晓春的版本,他说,只听开头几句道白,就听得人心酸了。“那句诗怎么说的来着?壮志未酬身先死。”

听完这两段戏,外面的雨差不多停了。

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很多人聚集听秦腔

2017年3月6日,陕西西安周至楼观台,民俗演员表演秦腔。来自视觉中国。

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很多人聚集听秦腔

2017年6月13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举办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其中有秦腔表演。来自视觉中国。

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很多人聚集听秦腔

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很多人聚集听秦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