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那就是種地、漢化讓人墮落,只有放牧、打獵的民族纔是好漢。這種說法亞述人聽了會笑,因爲亞述人的主力就是種地的軍人;羅馬人聽了會當智障,因爲羅馬人認爲幹過農活的農村兵是最物美價廉的兵員;就連地道的胡人聽了也會覺得是神經病,因爲他們中也很喜歡種地。

農業生產和遊牧、魚獵相比,最大的好處是擁有更多耐儲存的食物、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只要有條件,進入中原的胡人們就會恢復祖先的技能——種地。很多胡人的先祖就是被華夏先民趕到了草原上,春秋戰國時代夷狄人也是農業生產的好手。進入山西的匈奴人就開始了農業生產,他們的首領劉淵在西晉鼎盛時代也漢化成了一個豪俠、名士。劉淵家族自曹操擊敗招降祖父於扶羅後就一直在魏晉社交圈中有一席之地,劉淵自己就和太原王氏的掌門王渾交情深厚,王渾在齊王司馬攸(司馬炎兄弟)建言司馬炎誅殺劉淵時爲老鄉劉淵求了情。

劉淵的兒子劉聰更是漢化的天才少年,張華、樂廣等名臣都以加入劉聰的朋友圈爲榮。劉聰甚至和西晉皇族中人交上了朋友,根據他在招待晉懷帝的宴會上的發言,我們知道劉聰自己能在豫章王(後來的晉懷帝)家宴上寫過《武德頌》,並和王武子、豫章王三人的射籌比賽中以十二籌對九籌的優勢取勝。劉聰會寫詩、賦,文武雙全,有老爸打下的交際基礎,劉聰弱冠時便名滿洛陽。

漢化不但讓劉淵家族積累了人脈,更重要的是有了號召各族好漢的資本。劉淵家族在八王之亂中不斷地投機,最後開始舉起了漢朝的大旗,把劉邦、劉秀甚至劉禪都當成了先帝,給劉家當孝子賢孫的好處是不光匈奴人認可,其他的胡人也願意投靠。

五胡中的氐族人也是純粹的農耕民族,族人早在西漢被編戶,很多人到了十六國時代早就只會說漢語。就連姓氏,氐族人也早就將換成了漢姓,只保留了苻、啖、強少數幾個舊氐姓氏。前秦的建立以前老苻家就看不起羌族的姚家,一是他們家漢化程度高,可以和鄴城的漢族書禮世家交朋友;二是氐人種地爲主,不像羌人還保留大量畜牧經濟。

儘管被氐族豪強鄙視,羌族人其實也會種地。早在東漢他們就在西北廣泛種植莊稼,以至於東漢部隊可以搶他們的糧食當軍糧。羯族來歷不明,但在西晉末年大量羯族人也當了農民,石勒就是最好的例子。慕容鮮卑也在遼東開始經營農業,拓跋鮮卑儘管種地晚,但在建立北魏後就開始在大規模屯田。

胡人種地最好的例子出現在公元313年到316年的關中之戰裏,羌、氐各地胡人不但爲西晉關中小朝廷提供兵源,也爲飢餓的長安提供糧食,仇池氐人就是長安糧食的主要供應者。劉曜爲了攻克長安不得不先攻打長安以北的馮翊、上郡羌胡聚居區,守衛長安的胡人擔心老家安危紛紛離去,沒了胡人提供的糧食和人力,長安城不得不投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