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打仗离不开后勤,前线将士再能打,没有后勤的支持也不能长久,因此,后勤对于一支部队来说堪称重中之重。

在我军,担任过后勤“大管家”的人有不少,比如杨至成、杨立三、洪学智、邱会作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名气不是很大,但却是主席最早的后勤“大管家”。

谁呢?就是余贲民。

余贲民1888年出生于湖南平江,早年曾考入湖南军官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但在攻克武昌的战役中负了伤,不久就退伍还乡。

五四运动后,余贲民和陈茀章在平江县积极响应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了“雪耻会”,余贲民担任会长,发动群众进行示威游行,抵制日货。

1922年,主席回到湖南,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当他听说余贲民的事迹后,非常欣赏他的革命热情和组织能力,就邀请余贲民、陈茀章到长沙面谈。

余贲民、陈茀章如约前往长沙清水塘,主席与余贲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还亲自安排他到共产主义特训班,系统地学习共产主义理论。

在主席的指引下,余贲民进步很快,学习结束后,主席就亲自介绍余贲民入党,然后指示他们到平江建设党组织。余贲民也不负厚望,在平江广泛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农武装,北伐战争时,余贲民还率领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攻克了平江县城。

大革命失败后,余贲民跟随主席、卢德铭参加了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师长。

由于师长余洒度的错误指挥,秋收起义的部队遭到了一系列失败,总指挥卢德铭也牺牲了,但余洒度却不顾实际情况,执意要求部队继续执行“先取浏阳,后攻长沙”的作战方针,与主席产生了矛盾。

不过,部队此时最大的危机不是战略上的,而是后勤上的,部队的辎重几乎全部丢失,甚至连煮饭的铁锅都没来得及带出来。这时,余贲民找到主席,说:“我担心的是部队的给养,一朝无粮兵马散啊!军中的后勤给养得有人抓,让我来抓这个事吧。”

主席一听,本来凝重的脸色顿时喜笑颜开,说:“好哇,楚龙(余贲民的字),这是我巴不得的,你是副师长,抓军中的后勤是最合适的!”

随后,余贲民下令各连在县城筹备军粮,并从师部抽调人员组成运粮队,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

三湾改编后,余贲民跟随主席上了井冈山,继续主抓部队的后勤。当时的部队后勤状况十分严峻,一个后勤机构都没有,这时,余贲民向主席建议:“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营建革命的根基之地,势必拥有保障军事需要的后勤设施,最起码的是有一所医院和后方留守处。”

主席激动地说:“楚龙,现在也只有你能为我分忧了!”

在余贲民的努力下,井冈山第一所战地医院在攀龙书院建立起来。医院刚开始只有三个医务人员和护士,另外还有几个土郎中,可谓非常寒碜,不过,工农革命军总算有了自己的医院。接下来,后方留守处、枪械修理所也纷纷建立起来。

1927年1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迎来第一个冬天,但大部分战士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衣,两三个人用一个毯子。于是,余贲民在前委的支持下,又建立了根据地的第一个被服厂——桃寮被服厂,余贲民亲自担任被服厂厂长。

余贲民呕心沥血的工作,逐渐建立起了工农武装的后勤体系,工农革命军也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余贲民也成为朱毛红军第一个“大管家”。

但可惜的是,1933年1月,为了掩护湘鄂赣省委转移,余贲民不幸中弹,后来不治身亡,年仅45岁。

这位红军后勤体系的奠基者,主席的“大管家”,虽然手握红军财政大权,但却不谋一点私利,直到牺牲时,脚上仍然穿着自己编织的、已经穿了好几年的旧草鞋。

历史客栈作者:威廷根施坦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