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尹來 實習生程小妹 昨日上午,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論壇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議題,共商灣區與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方式路徑。

1 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要重點發展實體經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在《全面開放新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演講中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重點發展實體經濟,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廠”,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可以有效避免印度製造業疲軟、嚴重的空心化等弊病。廣東出口佔全國的1/3,要利用好廣東雄厚的工業基礎,通過發展高端製造業帶動高端服務業。

“中國正從製造大國向創新型大國轉變,粵港澳大灣區是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餘淼傑談道,深圳的創新強度高達4 .1%,高於粵港澳大灣區的2 .6%,更高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2.4%,深圳應抓住機遇,二次創業,成爲全國創新之都。他還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要努力實現制度創新,做實自由貿易區,努力提升爲自由貿易港;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

2 萬山羣島應建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合作區

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邱國宣發表了題爲《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展望》的演講。邱國宣認爲,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供應鏈合作區可選址在珠江口萬山羣島。

“萬山羣島海島陸地總面積8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具備承接轉移灣區大型產業的空間。”他表示,全球最大的三種船型,包括大型集裝箱船,喫水量在25米左右,而萬山羣島自然水深在負10米- 30米之間,具備得天獨厚的建設深水大港的條件。而且,萬山羣島與珠三角重要城市的直線距離均不超過180公里,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他認爲,在萬山羣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合作區可將資源整合做大增量,全面開展綜合服務,對標國際自由貿易港政策,打造國際重要中轉樞紐;同時,可彌補廣東港口靠泊能力短板。“目前灣區三大港口,均無法承載重型船入港。”

3 粵港澳大灣區應在金融、稅收等方面有更大膽的措施

“ 粵港澳大灣區應在金融、稅收、地方自主權等方面有更大膽的措施,出臺特區政策,打造成爲離岸經濟體。”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肖耿則認爲,現在的競爭是從生態環境到生活方式的城市羣競爭,中國需要在目前這一階段,迅速建立起全球乃至於世界級的城市羣,真正再造幾個香港這樣的國際城市。

“大灣區將最好的資源和要素進行整合時,會遇到管理瓶頸和潛在風險等‘短板’,如香港困於物理空間,年輕人的生存空間惡劣,已無法再吸引優秀人才進駐。粵港澳大灣區也應預見短板,整治人爲污染,改善生存環境,風險與短板將決定整個大灣區未來全球競爭力的上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