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以葡萄糖代谢为主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本病发病率高,国外约为1%~5%,国内约为3%,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目前,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如果不予以纠正,必将促使糖尿病的扩散蔓延速度。归纳起来,民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糖尿病属于“富贵病”,只有生活条件好、生活水平高的人群才会患糖尿病。

说生活优裕易患糖尿病,这也不错;但生活水平低并非就不会患糖尿病,生活条件差并非就是糖尿病的“保护神”。事实上,如果平时很注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即使生活很富裕,生活水平很高,也不至于患糖尿病。反之,如果不懂得自我保健,染上许多不良的嗜好及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嗜食肥腻、不爱运动等,即使生活条件不高,也会患糖尿病。有一个医学调查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肯定高于郊区,然而糖尿病的患病率却是市区远远低于郊区。这就说明,北京市内的居民,不仅生活水平高,卫生知识水平也高,平时注重自我保健,因此糖尿病患病率低;而北京郊区的居民,虽然平均生活水平比北京市区低,但卫生知识水平、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北京市区为低,所以糖尿病患病率就高。因此说,糖尿病发病率的高低,并不与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

误区之二: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瘦人不会患糖尿病。

肥胖易患糖尿病,这是事实。但也有不少人虽然消瘦,但由于不懂得卫生常识(或虽懂而做不到),经常抽烟、酗酒、熬夜打麻将,生活不规律,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样会患糖尿病。

误区之三:只要少吃糖,就可以不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造成的,与吃糖多少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如果胰岛功能正常,即使多吃了一些糖,也会被分解、利用,血糖仍会保持在正常范围。还需明确的一点,不只是多吃“糖”会使“血糖”升高,吃进肚子里的高能量食物(如米、面、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经过转化,最后都要变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仅要限糖,而且还要限制米、面、薯类、脂肪及蛋白的摄入量,以控制肥胖、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误区之四:只要血糖在正常范围,就可“万事大吉”了。

血糖固然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血糖正常不一定说明胰腺没有问题。许多人早晨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并维持较长时间,这同样对身体十分有害。中老年人要确定自己是否患糖尿病,除了检查血糖、尿糖之外,最好再作糖耐量试验。如果糖耐量减低,就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如节食、运动、调节情志等。防止向糖尿病进展。

误区之五:化验“尿糖阴性”就不是糖尿病。

是否患有糖尿病,尿糖不是决定性的指标,血糖才是关键的、决定性的指标。因为有的人肾糖阂上升,肾小球滤过失常,即使血糖升高,尿糖检查仍是阴性。所以单凭“尿糖阴性”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是不可靠的。

误区之六: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糖尿病人应该节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绝不是吃得越少越好。恰恰相反,有的时候由于吃得过少,摄入不足,营养缺乏,还会加重病情,使机体更加虚弱,甚至出现低血糖而影响大脑功能。糖尿病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性质、运动量大小来决定摄入总热量(每日食量),在不超过总热量的前提下,尽量使食物多样化,适当多吃一些新鲜蔬莱、水果、山药、南瓜、核桃仁,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应,这对于糖尿病控制病情大有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