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的以葡萄糖代謝爲主的代謝內分泌疾病。本病發病率高,國外約爲1%~5%,國內約爲3%,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國呈急劇上升的趨勢。目前,羣衆對糖尿病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如果不予以糾正,必將促使糖尿病的擴散蔓延速度。歸納起來,民衆對糖尿病的認識存在“六大誤區”。

誤區之一:糖尿病屬於“富貴病”,只有生活條件好、生活水平高的人羣纔會患糖尿病。

說生活優裕易患糖尿病,這也不錯;但生活水平低並非就不會患糖尿病,生活條件差並非就是糖尿病的“保護神”。事實上,如果平時很注意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保健,即使生活很富裕,生活水平很高,也不至於患糖尿病。反之,如果不懂得自我保健,染上許多不良的嗜好及不良習慣,如吸菸、酗酒、嗜食肥膩、不愛運動等,即使生活條件不高,也會患糖尿病。有一個醫學調查數字很能說明問題: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肯定高於郊區,然而糖尿病的患病率卻是市區遠遠低於郊區。這就說明,北京市內的居民,不僅生活水平高,衛生知識水平也高,平時注重自我保健,因此糖尿病患病率低;而北京郊區的居民,雖然平均生活水平比北京市區低,但衛生知識水平、自我保健意識也較北京市區爲低,所以糖尿病患病率就高。因此說,糖尿病發病率的高低,並不與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

誤區之二:只有胖人才會得糖尿病,瘦人不會患糖尿病。

肥胖易患糖尿病,這是事實。但也有不少人雖然消瘦,但由於不懂得衛生常識(或雖懂而做不到),經常抽菸、酗酒、熬夜打麻將,生活不規律,代謝紊亂,營養不良,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樣會患糖尿病。

誤區之三:只要少喫糖,就可以不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人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造成的,與喫糖多少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如果胰島功能正常,即使多喫了一些糖,也會被分解、利用,血糖仍會保持在正常範圍。還需明確的一點,不只是多喫“糖”會使“血糖”升高,喫進肚子裏的高能量食物(如米、面、脂肪、蛋白質等)在體內經過轉化,最後都要變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羣不僅要限糖,而且還要限制米、面、薯類、脂肪及蛋白的攝入量,以控制肥胖、減少糖尿病發病率。

誤區之四:只要血糖在正常範圍,就可“萬事大吉”了。

血糖固然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標,但血糖正常不一定說明胰腺沒有問題。許多人早晨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急劇升高,並維持較長時間,這同樣對身體十分有害。中老年人要確定自己是否患糖尿病,除了檢查血糖、尿糖之外,最好再作糖耐量試驗。如果糖耐量減低,就要提高警惕,採取有效措施,如節食、運動、調節情志等。防止向糖尿病進展。

誤區之五:化驗“尿糖陰性”就不是糖尿病。

是否患有糖尿病,尿糖不是決定性的指標,血糖纔是關鍵的、決定性的指標。因爲有的人腎糖閡上升,腎小球濾過失常,即使血糖升高,尿糖檢查仍是陰性。所以單憑“尿糖陰性”來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是不可靠的。

誤區之六:糖尿病人喫得越少越好。

糖尿病人應該節食,這是無可非議的,但絕不是喫得越少越好。恰恰相反,有的時候由於喫得過少,攝入不足,營養缺乏,還會加重病情,使機體更加虛弱,甚至出現低血糖而影響大腦功能。糖尿病人應在醫師指導下,根據工作性質、運動量大小來決定攝入總熱量(每日食量),在不超過總熱量的前提下,儘量使食物多樣化,適當多喫一些新鮮蔬萊、水果、山藥、南瓜、核桃仁,保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應,這對於糖尿病控制病情大有幫助。

相關文章